近期,利用在省委党校培训的课余时间,再次研读我驻村帮扶期间最喜欢的一本枕边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以详实的历史细节、生动的故事情节,全面生动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在工作实践中锤炼严实作风的成长历程,书中鲜活的实例充满大智大情大理,呈现的人物让人可亲可敬可学,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选派帮扶干部培树信念、融入农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每次读来都使人深受震撼、深受启发、深受教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做到铁心向党、一心为党。革命理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艰苦磨炼中逐步坚定的。知青的最初生活,面对生活条件的落差、初来乍到的隔阂、身边朋友的离开,青年习近平也有过迷惘和彷徨,也曾讲过“陕北生活艰苦、条件恶劣”,但随着与农民接触的增多,特别是经过亲人的引导,他不断校正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人民做实事。生活的磨难已然艰辛,其政治追求更为曲折。虽然有所谓“家庭问题”,他没有因希望的渺茫而放弃,没有因为组织的冷遇而气馁,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岁入了团,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终在1974年入了党。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生活的磨炼和组织的考验,使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逐步建立起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进行着又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能不能把信念融入灵魂、扎根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每一位选派帮扶干部必须回答的命题。特别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深化改革推进更加深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风险考验更加直接,要求我们高扬信仰旗帜、强固精神支柱,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切实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托举中国梦。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做到脱鞋下田、弯腰插秧。闻得泥土香,才怀得亲民爱民之心,摸得清实情,才解得民忧民困之苦。从1969年1月到陕西延川县插队落户,至1975年10月离开,青年习近平在将近7年的时间里,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坚强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信仰、基本观念和基本特点。习近平后来回忆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我总感觉到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深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加深了他和人民之间的感情,正如他在总结这段时间所讲“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这个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根”,使他能够始终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准确把握群众脉搏,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征新问题,凭习惯靠经验概略瞄准不行,凭主观靠臆测闭门造车更不行。相关机关部门和选派干部必须践行“卷起裤腿下田、弯下身子插秧”,深入基层、沉入一线,努力把情况搞准、把底数摸清、把措施定实,切实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矛盾解决在一线、成效验证在一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在基层落地生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做到笃学深思、明辨尚行。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讲到:“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番话正是他自身学习精神的写照,到梁家河插队期间,他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白天干活随身带着书,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没书可看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30里山路。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读书生活时,他自己讲:“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山上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点积累。”与他一起插队的知青也都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在广泛涉猎的同时,他更注重讲求方法,“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正是这种日积月累、博观约取,逐渐积淀升华成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当前,随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农村工作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在博观中广泛积累、在约取中辩证吸收、在厚积中沉淀升华、在薄发中开拓创新,着力增强乡村振兴工作核心驱动的源动力。
铁肩担道义,实干出实绩——要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植树造林,带领干部群众成立铁业社、缝纫社,筹办代销点、磨坊,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特别是在担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期间,面对“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和大多数村民的质疑,他用时40天走了5个地区17个县深入细致考察,成功建成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梁家河的乡亲们评价青年习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靠自己踏踏实实赶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农村工作讲空谈误事,实干兴村。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把信念融入灵魂,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装进现实,深入贯彻严实要求,着力强化担当意识,常思领导之责、常钻打赢之道、常谋发展之策,特别是重大现实问题要敢于迎难而上,对瓶颈问题要敢于挺身而出,对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要敢于较真碰硬,切实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始终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治定力,一步一个脚印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为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副处长、安徽省第七批和第八批连任驻村帮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