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精品民宿落地,让寂寂无闻的小山村成为游客“逃离城市”的热门打卡地;一支博士团队扎根村庄,让科研技术“落入”田间,助力特色农产品增产提质;一个个行政村组团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各村的产业项目串珠成链、各展其长……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的乡村发生了不少新鲜事,这是怀柔区以党建联合体带动乡村发展的具体呈现。为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力量分散、产业薄弱、后劲不足等问题,怀柔区以党建为统领,开展村企、村校、村村结对联建、组团发展,让乡村资源流动助力多方共赢,推动京郊乡村焕发新活力。
村企共建打造新业态
老房屋的瓦片“落了地”,砌成崭新的景观小道;被拆除的旧门板加上四条腿,就变成带着复古韵味的茶几……在琉璃庙镇二台子村的“栖乡里·米福星之家”民宿内,处处都是新旧交融的场景。“2024年民宿建成后,周末、节假日时常是满房状态,需要提前一周预订。”民宿主理人、北京世纪隆景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侯建国介绍。
这家民宿,让村庄和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2021年,侯建国来到二台子村调研,计划在村里办一家高品质民宿。“当时村里正好有连片的12户闲置农房和院落,我就找到村党支部提出想法。经过几次商量,征得村民同意后,我们就开始以村企合作的形式共建民宿项目。”侯建国回忆道,“在民宿建设过程中,小米集团党委相关负责人来村调研,提出希望共同参与建设,把民宿同步打造为集团员工的团建、康养基地。”
村企党组织负责人共同讨论后,确定了“新旧共生,生生不息”的民宿设计理念。“我们把拆下来的老房梁、旧门板、砖瓦都改造成民宿里的家具和陈设,并为每个房间添置了不同的智能家居,让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侯建国介绍。如今,依托民宿产业发展,二台子村每年可以获得40万元的固定分红,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2024年7月,依托民宿项目,琉璃庙镇党委、二台子村党支部与小米集团党委联合成立了二台子栖乡里临时党支部,推动村企联建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通过合作在村里打造了生态种植基地,还发起了手艺人驻留计划,通过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二台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仲辰介绍。
2024年,二台子村共发起两期手艺人驻留计划,邀请不同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手艺传承人走进村中,带领村民们制作米酿、古法饴糖,腌制辣白菜,设计墙绘等,教村民们学手艺,助力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村企组团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李仲辰感慨道,“去年有几拨外国客人来村里住,原本只打算待一晚,结果一住就是一周。不少年轻人提着行李来,几天不出门,就是想在民宿里安静独处,享受‘慢时光’……”
记者从怀柔区委组织部获悉,目前全区共成立了156个村企联合党组织,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更多新业态正接连涌入乡村,让更多乡村被看见,实现新发展。
村校结对推广新技术
2月18日,怀柔区北房镇小辛庄村的种植户李福利正忙着在地里堆肥,为今年种植花生做准备。“去年我种的20亩花生,亩产量达到900斤,以前从没有过这么好的收成。照这么种,今年的产量没准还能往上走呢!”李福利站在田头乐呵呵地说。
李福利从2019年开始种植紫衣花生、红薯等农作物,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加上土壤质量较差,他种的“宝贝疙瘩”不仅产量低,品质也不好,还卖不上好价钱。2024年,小辛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硕在村里走访时,发现许多村民都面临与李福利相同的难题。为了帮助村里的农产品增产提质,在派出单位怀柔区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王硕主动联系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希望通过建立村校合作机制,使用专业技术改良村里的土壤质量。
2024年4月,何裕建主持的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落户小辛庄村。通过对15亩花生、红薯等农产品周围土壤进行取样并检测,何裕建团队发现土壤存在板结严重、透气性等指标不达标的情况,并立即针对该土壤状况进行改良,仅用3个多月就实现了土壤生态重构。通过新技术的应用,2024年采收季,小辛庄村的紫衣花生荚果颗粒饱满,亩产量同比增加200余斤,亩产值增加2000余元。
2024年9月,小辛庄村建成了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博士农场科学田园实验室。“目前,博士农场可以实现田间试验、科研、教学、会议等多种功能。通过党建引领下的村校联建机制,也能让专家与农民面对面,一起研究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现场寻找解决对策。”王硕告诉记者。“国科大与小辛庄村的联建发展,不仅能帮村里改良土壤、发展低成本绿色循环农业,也能让怀柔科学城的高新技术得到转化应用,进入农户家。”怀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乘着村校结对的东风,小辛庄村的“朋友圈”仍在进一步扩大。2024年9月,因博士农场结缘,北京城市学院数字乡村研究中心白立舜研究团队也来到小辛庄村,助力建设“数字辛村2.0”项目,利用航拍3D建模技术实现人、户、宅数据图景精准链接,优化村务服务,建设数字乡村。
据了解,在怀柔科学城溢出效应下,怀柔区正大力推动各镇村与科研院所党组织结对共建。目前,全区16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与34所科研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党组织达成村校结对关系,促成100余个合作项目落地。
村村组团共谋新发展
午后暖阳下,漫步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渤海镇辛营村,古树、老街、小河呈现在记者眼前,不远处飘来阵阵咖啡香。“我们刚从长城下来,正好来一杯咖啡暖和一下,安静地坐一会儿,感觉特别惬意。”在辛营村的懿嘉咖啡店里,几位游客一边品尝手冲咖啡一边说道。
在懿嘉咖啡的主理人徐鹏媛看来,这间小小的咖啡屋不仅是游客休憩的驿站,更是展示长城脚下古村落风貌和文化的窗口。2024年,徐鹏媛又将目光投向了辛营村2公里外的渤海镇北沟村,她在北沟村宿集民宿中心租下了一片新场地,计划打造一个集咖啡、怀柔特产展销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依托长城国际文化村联合党委机制,长城脚下的4个村落得以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渤海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渤海镇长城国际文化村于2010年开村,包括北沟、田仙峪、辛营、慕田峪4个行政村,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旨在整合4个村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2013年,为推动片区统筹资源协同发展,长城国际文化村联合党委顺势成立,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建会议,推动各村组团发展。据统计,在联合党委带动下,长城国际文化村自开村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8000万元。
渤海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通过发挥长城国际文化村、栗花溪谷、梅花响谷3个联合党委的作用,统筹调度沟域资源、整体提升环境品质、联合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近年来,怀柔区通过全面实施村村组团发展模式,全区各乡镇(街道)共打造片区52个,形成组团137组,形成区域相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让各村的产业项目串珠成链,助力京郊乡村各展其长。
记者 芦晓春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