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子头趟出富民路 ——记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玉瑶村书记暨培永
2024-04-22 16: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个子不算高,却长得特别精干,做事风风火火,脸上总带着笑容,这就是暨培永,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容易被感染。2012年,外出打拼16年后,暨培永带着在上海经商赚回的钱,回到了家乡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玉瑶村,开启二次创业路,反哺生他养他的家乡。

  暨培永在岩茶制作中进行日光萎凋操作。 吴大灼摄

  种出“金叶子”

  站在沙子头的山顶,映入眼帘的是数百亩生态茶园,茶园工人暨国福一边介绍着生态茶园的美景,一边回忆十多年前的夏天……

  暨培永回村不过几个月,他要包下村里的荒山种茶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好友暨国福不禁劝他,“你刚回来不了解情况,这片山头为什么叫沙子头,除了沙子就是石头,草都长不出来,送给别人种都不要的荒山,你不要糊涂!”暨培永却认为,这座山头的地貌特征与武夷山岩茶种植地相似,他不顾家人朋友的阻拦,签下了山场承包合同。60余名工人、4台机械,经过半年努力,勉强整出了种植茶树的台地。

  种植初期,他四处考察,边学边做,然而,创业并非易事。2015年10月的一天早上,暨培永照常上山劳作,却发现部分茶树倒塌、受伤,有些甚至被连根拔起。此后四个月,这样的情况屡次发生,茶山总受损面积近60亩。暨培永决定用最“笨”的办法——24小时蹲守,和茶园工人在山上轮流蹲守了一周后,他们终于找到罪魁祸首——野猪。但是,茶山区域广阔,扎篱笆行不通,那怎么才能阻止野猪进山?暨培永向镇上专业人士请教后,知道了野猪害怕亮光的习性,通过夜间照明驱赶等措施,及时减少了损失。

  这只是暨培永创业过程中吃过苦头的一个小缩影。多年来,暨培永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困难,如病虫害防治、防寒管理、雨季积水等。“遇到的问题多了,学着学着也成了半个专家,算是慢慢熬出头了。”2022年12月,暨培永被南平市科学技术局选任为南平市乡土科特派推广员。

  几年时间下来,这片400亩的沙石地真就给他改成了生态茶园,现在年产值可达400余万元。现在说起暨培永,暨国福由衷地佩服:“没想到他真能做起来!”

  有了好茶,怎么销出去又成了新问题。2015年,暨培永投资成立了茶狮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厂房,从事茶叶、山茶油加工及包装,合作社社员及本地村民再也不用愁茶青的销路问题。同时,茶园、茶厂为村里创造60多个就业岗位,就业村民年均收入增加约4万元,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暨培永(右一)和工人用采茶机采茶。吴大灼摄

  建好“新农村”

  尽管常年在外从商,但期间暨培永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发展,逢年过节慰问村困难党员群众、捐赠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桩桩件件,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2年回村后,他高票当选了村委会主任,凭借着为民办好事、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口碑,连任多届村主任,2021年,当选为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干部”哪是这么好当的,其中的艰辛只有暨培永自己知道。

  “你们确定我们能住上新房吗,不要把我们老宅拆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村民多次找上暨培永“闹事”。2014年,村里准备对连片的老宅基地进行返田复耕,这片区域房子倒的倒、塌的塌,部分危房还住着村民,不仅环境面貌差,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这可都是大家的祖宅,没有新房做保证,很难说动他们的,咋办?”村干部们心里都没有底。

  “我们先把村里废弃小学改成临时安置点,让他们有地方住,再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吧。”暨培永提议。

  顶着重重压力,暨培永与其他村干部不分日夜地入户做思想工作、向上跑部门做协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做通了全部53户农户的思想工作,复耕项目动工了。同时,玉瑶村还争取到了200余万元造福工程搬迁补助资金,拆迁户的新房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50余栋小洋房陆续盖了起来,村里不少低保户都住进了楼房,其他村村民经常调侃:“看看玉瑶村低保户住的房子,哪像‘贫困户’啊?”

  “我当时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拆了别人的房子,还不知道能不能盖上新房,但是一想到完成了这项工作能争取到上级补助,让大家住上‘小洋房’,把村里面貌改一改,即使遇到再大的阻力也得试一试。”闯过这道“难关”,给了暨培永极大的信心,经过几年努力,村内陆续完成了道路硬化、新建村部办公楼和活动广场、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等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暨培永在岩茶制作中做青。吴大灼摄

  打造“共同体”

  在玉瑶村的千亩蔬菜基地里,放眼望去,成片种植的芥菜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采摘装车。2002年,从事奶牛养殖的吉翔牧业有限公司落户玉瑶村老虎山工业园区。

  “砍一棵树都不行,开口就是一千块钱。”吉翔牧业总经理潘建东回忆道。建厂初期,因为沼液使用不当导致味道刺鼻、稻谷不长穗等问题,企业经常与周边村民发生争执冲突,甚至出现上访情况,以至于奶牛场许多项目都无法顺利推进。

  2012年,刚上任的暨培永也为此感到头疼,村里有企业是件好事,怎么才能利用好这个资源?电视上播放的滴灌技术宣传片,让暨培永眼睛一亮:若是沼液也能采用类似的管道运输,每户地里装上阀门,用完即关,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第二天一早,和其他村干部一合计,认为这是个可行的办法,由暨培永出面与吉翔牧业沟通协商。

  “就这么定了,钱你们搞定,我们来做群众工作。”经过十余次磋商,玉瑶村与吉翔牧业终于达成共识,共同探索一条农牧循环经济的创新路子。吉翔牧业聘请科技特派员提升沼液发酵水平,将奶牛产生的排泄物变为有机肥,并出资铺设管道将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免费灌溉;村集体则负责协调周边农户实现统一种植、连片灌溉、集中收购,村民们种植的玉米由牧场收购用于饲养奶牛。通过村企共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困扰企业多年的村企矛盾也迎刃而解,玉瑶村“春种水稻、夏种玉米、秋种盖菜”的水旱三季轮作农牧循环经济体逐步成型。

  “我们的水稻、玉米、芥菜都有签订购买订单,销售完全不成问题。利用沼液灌溉不仅省钱又省力,我现在承包了70多亩地,年收入有20多万元,生活真是来越有奔头!”村民黄孝锌兴奋地说。

  暨培永自豪地说,“现在水稻、玉米、芥菜等作物每年三次轮作,每亩土地都能增加5000多元的收入。而且,由我们村里来牵头,农户与吉翔牧业、兄弟食品厂等周边企业签订收购订单,每年提供15000多吨的奶牛青饲料,10000多吨的芥菜,这为村民带来了超过1320万元的增收。”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范永福 徐思涵张文昕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