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福建南平的一大亮点是成立乡村振兴公司。南平的乡村振兴公司首创于2023,推广于2024,目前已经成立136个乡村振兴公司,覆盖全市绝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
在南平全市推行“乡村振兴公司”一年之际,记者走访闽北大地的8个县(市、区),调查南平试水公司化运营强村富民路径的实践成效。
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红花谷农场里,村民正在清除杂草。林华维 摄
村村受益,“村财”增收有了新渠道
2月底,记者来到光泽县止马镇的新振发展公司时,工人正赶着生产用于出口的肉串。公司总经理冯维敏介绍,春节后,订单大增,每天生产的肉串达到6吨、纯利润近8000元。新振发展公司是止马镇乡村振兴公司的下属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止马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占股20%,镇内10个村各占股8%。去年年底,新振发展公司进行了分红,每个入股村都分到了20万元。10个村去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了35万元。
让参与的村都受益,这是南平市乡村振兴公司顶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乡村振兴公司是南平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富民的探索。公司一般由乡镇下属事业单位——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发起组建,由乡镇和行政村联建,乡镇控股,各村入股,试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在利润分配上向村集体经济倾斜。
2023年,南平市下辖的光泽县引导多个乡镇成立“乡村建设公司”,主要承接在各村实施的政府财政性资金50万元以内的小型建设项目。这种机制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明显收益,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推广。此后,南平市总结光泽县“乡村建设公司”和浦城县“双领办”等做法,探索推行“乡村振兴公司”强村富民模式,运营项目扩大到资产盘活、物业经济、社会服务、产业带动等方面。
目前,“村工程乡代建”项目已成为乡村振兴公司收益稳定的业务,这确保了刚起步不久的乡村振兴公司能够稳步运营。相关数据显示,各乡村振兴公司已累计承揽50万元以下农村小型建设项目825个,营利1500余万元,参与的每个村都能从中受益。
数据显示,乡村振兴公司累计实施项目1620个,实现营收4.1亿元,给参与的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带来了收益。乡村振兴公司在红利分配上并不执行平均主义,而是根据每个村对项目的不同贡献进行分红。在乡村振兴公司成立之前,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已成立旅游公司,每年收益超过10万元。花桥乡乡村振兴公司在确立分红制度时明确,每年优先向招沙甲村分红10万元,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分红。止马镇乡村振兴公司下属的乡村建设公司,去年承接了1000多万元建设项目,利润超过10%,10个村根据对项目的贡献不同分别得到8万元、6万元和4万元不等的分红。同样,去年10月,光泽县寨里镇乡村振兴公司对已经完工结算的27个项目50万元利润进行分红,官桥村在16个村中贡献最大,分红达到10万元。多位接受采访的乡镇党委书记都认为,“差别分红的目的是激发各村参与的积极性,谁争取来的项目,分红就向谁倾斜!”
村民在浦城县九牧镇标准化酸菜加工厂房工作。林华维 摄
创建平台,强村富民增添常备主力军
在采访中,许多乡镇党委书记都强调,乡村振兴公司不仅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渠道,更是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总平台。乡村振兴公司构建“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创建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要素保障”五合一链条,通过延链、补链、扩链、强链让当地一些产业迅速壮大,而一些乡镇比较棘手的事情也通过乡村振兴公司找到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邵武市卫闽镇主产沙田柚,年产量超过60万斤,但沙田柚的人工分拣是个难题,一年挑出的好果不过8000多斤,大多以一般果售卖,卖不出好价钱。去年10月,卫闽镇乡村振兴公司利用政策资金310万元,购买水果分选机和冻干机,与镇内规上果蔬种植加工企业华至公司合作。华至公司负责人蔡开明介绍,通过机器分拣,每100斤中就挑出12到13斤好果,而冻干机则能把淘汰的水果、蔬菜加工成品,这两项一年能增加100多万元的产值。而华至公司每年除支付场地、设备租金外,还根据这两套机器所产生的产值,按3.4%给乡村振兴公司分红。
通过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壮大当地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公司推动“土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实现发展共赢,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
顺昌县埔上镇柑橘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7000多万斤,但多局限于一产。乡村振兴公司盘活193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回引外出能人创业,通过柑橘加工让疏果、落果变“废”为宝成了小青柑、药材柑、柑宝等产品。柑橘加工预计实现年产值800万元,带动周边上千户果农增收200多万元。浦城县九牧镇乡村振兴公司聚力发展当地特产“黄毕洋”酸菜,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并通过“订单生产”模式组织农民种植长杆白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模式。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村民增收280万元。松溪县花桥乡乡村振兴公司导入230万元到招沙甲村,增补招沙甲村旅游设施,其中投资168万元建成5栋畲乡小木屋,弥补了村里缺少住宿条件的空白。而建阳区潭城街道乡村振兴公司争取510多万元资金,盘活潭阳大桥底下4000平方米闲置土地,建设潭阳大集,与其他乡镇街道、企业等联动,每个月由不同的乡镇街道主办主题活动。乡村振兴公司的“扩链”,让潭阳大集成为建阳远近闻名的“网红大集”,公司也通过租赁每年创收80万元。
在乡镇党委书记眼里,乡村振兴公司的意义不仅在于带动产业发展,也解决了乡镇面临的许多难题。撂荒地复垦耕种是许多乡镇的“头疼事”,让武夷山星村镇党委书记周祎惊喜的是,乡村振兴公司把撂荒地变成了“增产地”。去年,星村镇乡村振兴公司复垦了261亩撂荒地,引进红花谷农场,进行水稻、藏红花轮种。乡村振兴公司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外,每年还有10多万元的种粮补贴收入。不仅如此,藏红花种植每天需用工20多人,带动了附近村民就近就业。光泽县寨里镇乡村振兴公司去年复垦了1680亩撂荒地,除了被村民领回外,这些土地都由乡村振兴公司种植或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
“空心村”养老也是多数乡镇面临的共同难题。武夷山市星村镇乡村振兴公司流转税务部门的闲置房屋,建成12套自助养老公寓,目前正筹建第二期30套自助养老公寓。建阳区书坊乡乡村振兴公司与区振兴乡村集团合作,对50套公寓实施标准化装修,打造可拎包入住的“幸福里”集中养老社区。据了解,乡村振兴公司共参与19个“幸福里”项目建设,通过流转老人闲置山林、耕地、宅基地等资产,把收益用于购买“幸福里”社区公寓或抵扣入住租金,有效解决老人后顾之忧。
南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平台,乡村振兴公司聚焦依靠单个行政村、个别产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以及像“幸福里”养老社区这种短期投资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社会资本还在观望的民生项目,助力乡村建设、民生改善。
开放探索,引才激励还需添把火
南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平乡村振兴公司采取“乡镇控股、各村均股”形式组建,是乡村承接各层级资源要素的平台,适合各方面条件一般或较弱,需要在更高更广层面调配资源支持的农村。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南平乡村振兴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南平各地对乡村振兴公司的探索积极性都非常高,但也意识到探索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乡村振兴公司普遍面临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困难。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人主要由四种人员组成:具有乡镇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入股公司的村党组织书记,退休乡镇事业干部和离任村主干。他们熟悉农村事务,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较为欠缺。乡村振兴公司正处于探索阶段,市、县、乡都比较重视,各乡镇一般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指导把关和监督管理,南平市还从市属国企中选派5名优秀中层干部到试点乡镇挂职,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不过,在采访中,一些乡镇党委书记也坦言,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扩展,乡村振兴公司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专业经济命题,要求公司负责人具备专业的企业运营管理能力,这些公司负责人将面临巨大挑战。
人员成本低是乡村振兴公司的一大特点。比如,乡村振兴公司的会计大部分是兼职,薪水一般都不高。一些乡村振兴公司会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运营人员,他们的薪酬往往都与业务量挂钩,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而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人绝大多数由乡镇具有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按相关法律规定,他们不得在公司领取薪酬。正因如此,如何考核激励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乡镇党委书记认为乡村振兴公司是农村党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非常适用的抓手,但也提到了乡村振兴公司经营边界划分、运营成本核算等问题。
不过,南平市对各地探索持着开放的态度,下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公司试点工作的方案,划定三条“红线”,即不参与村民自主经营的成规模、效益好的项目,防止与民争利;不参与市场充分竞争的领域,防止经营风险;严禁以公司名义替政府举债融资,将政府开支转嫁给公司,防止公司变成政府“钱袋子”。在此基础上,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南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各地在积极探索解决乡村振兴公司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续将形成一套合理适用的指导意见,重点培育30-50家发展态势良好,作用发挥有效的公司,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公司多元化、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