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叔,咱们小组500平方米的老房子被人看上了!”“数字江山”平台的工作人员郭烨阳赶忙向房主报喜。
这处老房子属于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砵村第23村民小组,曾经是公共场所,已闲置多年。村民们一致同意对外租售,但对上哪儿找客户犯了愁。
听说了这个消息,“数字江山”的工作人员立马上门,为他们宣传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但对这个“新玩意儿”,村民一开始并不接受。经过耐心解释和政策宣传,村民代表郭熠表示愿意试试。经过协商、入户、登记等程序,这处老房子以租赁流转的模式,顺利登上了“数字江山”手机平台界面。没过多久,网上就收到了业主的意向信息,目前,老房子计划以80万元的价格进行流转,效益远超预期。
郭熠说:“真没想到!手机上点一点比自己跑断腿管用多了!”
近年来,新罗区结合数字化改革,搭建了福建省首个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以江山镇为试点,通过采集数据,建立乡村农文旅数据要素库,精准服务对接市场供需,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信息网。
在江山镇的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上,“智慧大脑”提供了不少“数字+”服务。
江山斜背茶是福建名茶之一,种植面积超4000亩,年产量约12万斤。但因种植在大山里,茶农们不懂如何拓展市场和品牌宣传,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茶农廖天英,作为“数字江山”的受益者,谈及平台时满是欣喜。“以前茶农只能凭借口口相传的经验来种植茶树,现在数字平台上汇聚了各家各户的种植数据,从不同季节的精准灌溉量,再到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和用药配比,这些翔实的数据为我们种植斜背茶提供了科学帮助。”通过共享种养资料,江山镇的茶树成活率从原来的70%提升到了90%,茶叶的品质也更上一层楼。
“炒制环节同样如此,”廖天英接着说道,“平台上有各种炒制工艺的详细视频和参数,像温度的精准控制、翻炒的频率和时长等。我们炒制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参照这些数字化的标准,制作出的茶叶不仅口感更加醇厚,而且品质稳定,优质茶的产出率从30%提高到了50%。”
除了提升制茶品质,数字平台还为茶农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我们的茶叶之前只在周边的几个村镇销售,一年的销售额最多10来万元。现在通过这个展示平台,江山的斜背茶被更多人看到,去年销售额突破了50万元,订单来自全国各地。这让我们茶农看到了希望,坚定了用心做茶的信心。”廖天英的话语,是江山镇众多茶农的心声。
目前,江山镇加入平台管理的商铺19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家、特色蔬菜种植基地600亩、水果家庭农场2000亩、农家乐餐饮和民宿20家、红色文化研学基地13处。线下同步完善了党员帮扶机制,55名党员直接挂钩73家乡村产业主体,2024年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
双车村党支部书记范郁贵深有感触:“过去村里虽然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但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每年游客量不足1000人次。现在依托‘数字江山’平台,用户在线‘下单’,业主在后台‘接单’,游客们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温泉民宿之旅。”仅2024年国庆假期,双车村就接待了游客超2000人次,是往年同期的3倍。即使是平时,每天也能接到二三十个线上订单,过去一年,双车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00万元,同比增长了200%。
除了助力经济发展,“数字江山”还设置了“平安乡村”模块,以数字化、网格化、智慧化作为突破口,实现乡村治安的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新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荣荣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数字化平台,为乡村安装‘智慧引擎’,让数据多‘跑腿’、农民少跑腿。”
“数字江山”平台部分界面。(新罗区委组织部供图)
茶农们采摘江山斜背茶。(新罗区委组织部供图)
江山镇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新罗区委组织部供图)
双车村温泉民宿。(新罗区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