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绿水间,红色印迹在永定土地上熠熠生辉。永定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革命基点村266个、在册革命烈士4730人、开国将军14人,全区红色旧址(遗址)共有145处,走出了以张鼎丞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辈,被誉为“红旗不倒之乡”。
永定区县城全景。(永定区委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永定区以被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动力,感恩奋进抓落实,充分带动政策叠加作用和利用丰富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科学谋篇布局,统筹多元投入,着力打造集基层党建、产业振兴、红色教育、美丽村庄、乡村治理‘五位一体’的红色美丽村庄苏区老区乡村振兴‘样板’。”永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谋篇布局,精选红色发展路径
阳春三月,金砂镇西田村的油菜花海翻涌着金色的波浪,游客们踏着沾满晨露的青石路,在花田间追逐翩跹的蝴蝶,村道旁红旗猎猎,“永定暴动”遗址的石碑静默矗立,与迎风招展的红旗形成时空对话,空气中满是“红色记忆”。
“油菜花太美了,来到这里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多的是把红色精神带回家。”穿梭在西田村,游客李清玉深有感触。
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全景。(永定区委组织部供图)
金砂镇西田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的策源地,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旧遗址广布全村。
近年来,永定区以西田村被评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为契机,先后投入2.02亿元,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西田村特色的红色发展路径: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研学产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美丽家园。2021年以来,西田村累计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超50万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游客人数达到30000人次。目前,返乡青年开办的民宿、农家乐、便利店、土特产、文创等商店达40余家。
“我们将红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市场化手段重构‘红色资源-体验产品-共富机制’价值链,实现精神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党支部书记张传甲说。
当夕阳为油菜花镀上金边,村口的诚信菜摊前依然排着长队。无人看守的菜篮里,一把把春韭、一筐筐春笋,承载着西田人用红色文化浇灌出的文明乡风。
“红色不是褪色的记忆,而是生长的力量。”张传甲的话,道出了这片红土地最动人的密码——以革命精神为根,以创新思维为翼,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近年来,永定区坚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精准为8个红色美丽村庄定制“一村一策”个性化方案,规划115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设项目,全方位推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由点及面逐步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人文熏陶、生态宜居目标。
加强多元投入,释放红色发展动能
三月的春风拂过天后宫飞檐,金黄的帷幕悄然落下,油菜花海褪去明艳外衣,将生命的密码藏进饱满的荚果。那些挺起腰身的油菜籽在暖阳下窃窃私语,仿佛在诉说这片红土地上的百年传奇——西陂村,这个被岁月镌刻为“永远的苏维埃”的革命摇篮,正以新时代的姿态破茧重生。
高陂镇西陂村有着“永远的苏维埃”的美誉,是太平区苏维埃旧址群所在地,拥有全国罕见的三个红色文化资源:全国唯一以苏维埃命名的村民小组、最早的红色审判机构起源地、最早的农信社。
近年来,西陂村充分发挥西陂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西陂村的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实施“村企共建”,引进外出能人、专业人才带动,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天后宫夜景、古街等党性教育研学场所,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年吸引游客几十万人次。
油菜花开美景吸引游客络绎不绝。(永定区委组织部供图)
“现在村里的很多村民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村里摆夜市,最高的摊位收入一年有20多万元。”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村委委员林大辉说。
夜幕降临,最动人的烟火气在夜市升腾。60余间摊点如星辰散落广场,烤粿条的焦香混着牛肉丸的清香,老茶客的紫砂壶映着儿童乐园的七彩霓虹。这座2000平方米的童话王国里,孩子们的笑声惊醒了沉睡的苏维埃记忆,而村集体账户的数字正随着人潮涌动悄然攀升——100多万元年收益的承诺,在联村共建的账本上写下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我这里种的油菜花并不是靠油菜籽赚钱,我们靠的是花卉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油菜花引人流,给我们带来每年500多万元的收入。”西陂村党总支书记林汉锋说。
通过充分挖掘试点村红色资源,西陂村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跨村联建”“村企共建”,整合各类资源发展文旅经济、民宿餐饮等产业,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模式,全力推动“红色+”系列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致富渠道,群众收入更高了、“钱袋子”更鼓了。这片红色土地迸发新活力,绿水青山变成金饭碗,这方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热土,正在新时代书写着最动人的振兴诗篇。
“下一步将深化‘红色+古村落+水乡’特色,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数字乡村建设结合,吸引更多外出能人和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壮大‘红色旅游+’产业链,让西陂村成为永定‘苏区样板’中的亮丽名片。”林汉锋说。
注重成果转化,点燃红色发展引擎
近年来,永定区把红色文旅、红色研学、红色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构建集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培训、展览、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精品;对红色旧址进行修缮改造;把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特色结合起来,辐射带动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全景。
在岐岭镇下山村革命旧址群,夯土墙与直播支架构成时代对话的奇观。返乡新农人吴可嘉架起三脚架,镜头里,修缮匠人正为陈康容故居“望森楼”雕琢飞檐,木屑纷飞间,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随弹幕飞向云端。“粉丝们不仅为红色故事动容,更对永定巴戟天、金线莲这些‘红色伴手礼’青睐有加。”四个月50余万元的带货成绩单,印证着红色IP的变现魔力。
“我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村里红色旧址群的修缮,另一方面记录修缮过程,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引流,让粉丝了解永定的生态美、红色美,进而向他们推介永定全区的、岐岭的农产品、文创产品,实现人流向现金流的转变。”从厦门返回下山村新农人创业基地创业的吴可嘉道出了回乡创业的蓝图,去年8月来到村里创业后,4个月的时间销售了50多万元农产品。
下山村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闽粤赣边老根据地之一,曾是毛泽东、粟裕、张鼎丞、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饶丰书房”是当年毛泽东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草案的地方。
中小学生前往下山村牛牯扑开展红色研学。(永定区委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下山村以“忠诚馆”为圆心,绘就文旅融合同心圆。通过深入开展“村企联盟、乡村振兴”筑基工程,大力推进“毛主席在永定史迹展”“忠诚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陈康容(建国前十位英烈之一)故居“望森楼”、革命文化传播地“培文馆”的修缮、修建,布局红色元素。而今,下山村培文馆内,沉浸式党课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电商部里,外出能人团队将地瓜干、万应茶等土特产包装成“红色记忆”系列,去年村集体增收突破53.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1万元,红色资源正化作真金白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红色IP,推进‘数字红色村庄’建设,开发VR沉浸式研学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生态田园综合体,延伸红色旅游、康养休闲业态,吸引青年人才参与电商直播、文旅运营,让下山村‘留得住人、记得住乡愁’。”下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銮表示。
永定区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为契机,撬动3.03亿元专项资金,在湖坑、洪坑等示范点打造“红绿蓝”三色经济:修缮67处革命遗址织就红色经纬,发展生态茶园、富硒水稻构建绿色基底,培育研学旅游、数字文创拓展蓝色空间。创新“村企联建”模式,让闲置宗祠变身红色书院,抛荒梯田长出研学基地,沉睡资产化作增收活水。
而今,从金砂红色小镇到西陂“永远的苏维埃”研学基地再到下山村的“牛牯扑”,永定区红色美丽村庄串珠成链。当游客在土楼民宿推开雕花木窗,看见的是晨雾中飘扬的党旗红;当村民数着合作社分红,摸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片红土地上,革命薪火正照亮共同富裕的壮阔征程,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通讯员 永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