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丰收。邰春 摄
春日渐暖,百花绽放,赶上周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的田间地头,金黄的油菜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近年来,碧波镇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的联动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出了一条“村村有产业、四季都丰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春采茶叶绿青山
上春山,采春茶。每年3月中旬开始,碧波镇王义村的茶园便热闹起来,一垄垄翠色欲滴的茶树间,200多名采茶工双手翻飞,采摘春茶。
王义村平均海拔1000米,气候常年湿润,光照充足,云雾缭绕,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茶自然条件。近年来,王义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抱团发展模式,构建起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茶旅产业链,实现了“山上有园、村里有厂、兜里有钱”的目标。
王义村党支部书记佘启东介绍:“平时,我们会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到了采摘季,当地企业以市场价收购农户采摘的茶青,然后统一加工成成品茶销售,有效解决了茶叶产业发展中管护难、采摘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据了解,王义村茶园种植了龙井、白茶、黔湄601等优质品种茶叶,共1250余亩,采茶新叶产量1万余斤,烘干后2000余斤,产值80余万元。每年采摘旺季,在茶场务工的村民每天有200余元的收入,带动周边约400人增加劳务收入,其中有17户农户承包茶园的管护工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夏结蓝莓致富果
夏季是碧波镇万亩蓝莓成熟的季节。
碧波镇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整合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依托“公司(大户)+农户”种植模式,组织党员结对帮带群众传授技术,在带动农户出租土地获得租金的同时,引导农户自行发展蓝莓种植和在项目上获得务工薪金。
碧波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吴正江说:“目前碧波已发展蓝莓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朝阳、大堡等村,产量达1900余吨,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除了采收的蓝莓鲜果,还将部分蓝莓进行深加工,制成蓝莓酒。”
据介绍,碧波镇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锅”炒香“农业菜”,推动蓝莓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努力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让广袤山乡成为产业兴旺的幸福家园。
秋收稻谷满粮仓
秋风起,稻谷香。秋季是稻丰鱼美的季节。
“这些年种的这个品种的水稻成熟以后,谷子饱满,产量也不错,年年都是大丰收。”又诗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林介绍。近些年,又诗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支部主导,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带领示范,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农户+大户”方式,整合农户分散水田流转给耕种大户,实现化散为“集”,从“散户耕种”到“规模化种植”的模式,牢牢守住粮袋子。
同时,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建设任务落户在区位优势好、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村,通过集中整治、土壤改良、完善灌溉与排水等措施,集中打造粮食丰产区、高产区。
“以前种地基本靠天吃饭,粮食生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又诗村种植大户甘期凯说,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低产田变成了种粮沃土,大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种田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冬种油菜助增收
碧波镇的冬季作物以油菜为主,油菜花开到来年春天,镇里坚持“党支部+农户示范+乡村旅游”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间作套种,大力推广“稻油轮作”“稻菜轮种”,通过领导干部责任包保、农技人员力量下沉驻点、党员示范带动等,推动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目前,全镇打造油菜种植示范点4个,引导群众种植油菜6000亩。
又诗村依托油菜和水稻种植产业传统优势,打造“油菜观光”“稻花飘香”田园综合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村民说,一亩油菜地可以出100斤菜油,亩均增收近1200元。碧波镇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郑琳介绍:“‘花海经济’给周边群众和集体经济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我们的油菜籽榨成菜油,在本地销售情况也非常好。”
如今,碧波镇已发展茶叶、蓝莓、优质水稻、油菜等各类种植产业3万余亩,形成了“春茶、夏果、秋稻、冬油”四季生态产业新模式,年总产值530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