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当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河道两岸,我背着行囊来到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江洲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从校园到机关,从办公室到田野,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生命状态的蜕变。站在村委会二楼,望着远处层叠的青山、蜿蜒的河道,我这个乡村工作“小白”就像一棵新移栽的树苗,亟待扎根活下来。
泥土上的启蒙
初到江洲村,我习惯带着牛皮封面的笔记本和鼓鼓的文件袋,像准备论文答辩般严阵以待。直到一个深秋的傍晚,村计生专干老陆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潘啊,表格填得再漂亮,不如去农户家喝碗米酒。”当我提着老家寄来的米酒和镇上买的土鸡走进村民老孟家,看见灶台上蒸腾的热气在黄昏中氤氲,突然明白这也是一种“入户调研”。
老孟家在山顶,门前是没有围栏的水泥地,四面是绵延的群山。我们坐着马扎围在火炉旁。六十多岁的刘大娘说起女儿打工三年未归,老孟抱怨饲料涨价,转身从屋里拿出一直没舍得喝的女儿买的好酒,让我们尝尝。杯酒下肚,老孟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有人来我家调研,问家里有几头猪、几只鸡。其实谁家有钱,谁家困难,看房子都能看出来。”舀饭时,我偷偷把伙食费压在锅盖下。又一杯酒下肚,老孟接着说:“近几年政策好,领导也关心,很多贫困户脱贫了,经济条件好起来了,但我们这种说穷不穷、说富不富的,还是希望你们以后多关心。”这些酒后的真诚吐露,远比任何统计报表都来得真切。
次日清晨的薄雾中,我看见有农户扛着锄头走向田垄,大娘的蓝布衫被露水染成深色,大叔背着装满农药的喷雾器,塑料管在身后拖出蜿蜒的痕迹。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沸腾起金属与泥土的碰撞声,化作了土地里最倔强的生长。基层工作不是解数学题,而是要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把理想主义熬成过日子的米粥。
阡陌间的行走
冬至前的寒潮裹挟着霜冻来袭,图斑整改也新增加了几块,我和村书记去确认图斑位置,研判如何整改。从山脚望山顶,白雪茫茫一片,到山顶看山下,炊烟袅袅几缕。附近寨子年轻人还没有返乡,老年人行动不便不能前去,问了一圈只能看地图边走边找。找到是第一步,与村民沟通商量才是难处所在。有的村民多年不回家,很乐意村里帮他恢复耕地,有的即便在家也不愿整改。比如,村民老蔡曾说:“凭啥你们说整改就整改?我种的树你们就是不能砍。”这些话如当头一棒,提醒我,不是把政策讲清楚事情就能办好,有些时候还得看感情、看方法,关键是把群众的情绪调节理顺。
在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制度规范与人情温暖的辩证统一。那个总爱占道经营卖豆腐的顾大娘,在我们帮忙申请困难救济、调整摊位费后,不仅主动将摊位缩进半米,还成了志愿监督员。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村民在新挂的LED灯下张罗年货,炒瓜子的香气混合着红灯笼的光晕。突然,传来“噼啪”声响——杂货店李婶的儿子偷偷点燃了庆祝的鞭炮。李婶塞给我一把芝麻糖:“城里娃可能不懂,这响动就是我们乡下人的彩旗!”原来,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政策与民心的共振区间。
记得春节运动会筹备前期,我们入户了解群众参加运动会意愿,很多村民非常激动,表示村子已经十几年没有举办过运动会了,要是今年能举办,他们肯定报名参加。当拔河比赛的号子震落松枝上的积雪,当篮球比赛的哨子响彻村委会前的篮球广场,儿童追赶滚动的铁环,青年摇声呐喊助威,老人们也眯着眼笑着。村委会墙上“欢乐新春、健康同行”的标语在阳光下很是醒目,十几年未曾响起的加油声,再次在广场上回荡。
青山外的沉思
春节后的某个清晨,站在大坝边上,看村民们耕作。原先坎坷不平的田地已经平整,孕育希望的香芋整齐有序地在土里安了家。想起自己此前挨家挨户动员签署坝区土地流转合同时的手忙脚乱,在土地流转协调会上被方言急得满头大汗,也想起了调解项目纠纷时被村民们质疑询问,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
从重阳节活动主持人台词,到消防应急救援防火预案;从河道整治整改情况报告,到春节运动会活动策划方案……每一项经历都记录着成长的阵痛。但,更珍贵的收获,藏在乡亲们的眼神里。当张大伯不再叫我“潘助理”而改称“潘兄弟”,当楼下早餐店总给我留着一杯热豆浆,我知道自己终于从“市里派来的干部”,变成了村民们的“自己人”。
早春的细雨浸润着蔬菜大棚,新栽的菜苗在薄膜下舒展嫩芽。行走在下组入户小路上,望着水墨画般的苍翠群山,慢慢读懂了坝区土地流转合同上那些鲜红的手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门前道路再平整三寸,是孙辈能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嬉戏,是谷仓里多囤两担余粮。那些我们尚未兑现的承诺,正如这山间的云雾,看似缥缈,却终将化作滋养万物的甘露。
春风里的期许
站在村委会二楼远眺,晚霞将坝区染成一片橘红。江洲村大坝种植的几百亩香芋已葱葱郁郁,更远处,绵延山脉上的风力发电大风车缓缓转动,仿佛在与云天对话。
当春风吹绿江洲村的每个角落,我愿做那棵最普通的杉树,用年轮刻录这片热土的记忆。真正的成长不只是向上攀升的高度,更是向下扎根的深度,扎根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里,在古老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脉动中。
昨夜整理文件时,发现去年秋天夹在笔记本里的枫叶书签。曾经鲜红的叶脉已沉淀成深褐,边缘却绽开细小的新绿,这或许就是扎根的意义,在时光的淬炼中褪去青涩,在泥土的芬芳里重获新生。
潘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