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勇妹展示蜡染技艺。 吴光辉 摄
临近黄昏,吊脚楼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轮廓渐渐显现。村民身着侗族服饰,聚集在鼓楼下,唱响侗族大歌……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复苏,俨然一幅乡村振兴实景图。
在肇兴这片土地上,侗族文化源远流长。“鼓楼、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就是最宝贵的‘文化芯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说。如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肇兴村党委深谙“文化不能锁在保险箱里”,通过积极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蜡染是中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在肇兴村侗族妇女手中焕发出独特魅力。她们以蜂蜡为墨、蜡刀为笔,于土布上精心勾勒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千年文化在这无声的笔触间得以延续。
侗品源非遗体验馆内,展示架上各类蜡染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墙面上悬挂的“非遗进校园课程表”引人注目。
“过去总担心手艺断代,现在每天都有游客追着学。”侗族靛染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通过祖辈的口传心授,从小就接触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经过多年的学习与钻研,成为了地方远近闻名的能人。在村“两委”的支持指导下,陆勇妹领办合作社,招募农村妇女为合作社绣娘,传授刺绣技艺、靛染技艺、织锦技艺,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凭借指尖上的技艺,她们绘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图景。
一花引来百花开。蜡染图案经数字建模后,变成文创店里的国潮丝巾,90后设计师兰才生开发的“侗族神话”系列文创广受游客喜爱。
顺势而行,村“两委”积极推荐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州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45名。在队伍培育方面,先后挂牌组建仁义侗族大歌队、礼团侗族大歌队等,“肇兴歌堂”入选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活态馆。
2024年以来,肇兴侗寨依托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民族工艺品,推出侗族刺绣等文创产品,带动文化旅游从业人员2127人。如今的肇兴侗寨,民族文化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通讯员 李丹阳 姜永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