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龙丰村田间地头,驻村第一书记黄健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着,他们或挥锄翻土,或播种施肥,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播州区委副书记、播州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黄健探索发展新模式,利用冬季辣椒地块茬口,带领群众种植红菜苔400余亩,帮助打造辣椒选育示范基地1500亩。黄健还积极整合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招引、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播州区提供支持。
黄健只是驻村一线的一个代表。播州区紧扣驻村帮扶工作的难点与痛点,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通过精准“定角”、精确“定责”、精致“定心”,确保驻村干部选得准、干得好、留得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精准“定角”,驻村人员选到位。播州区坚持科学谋划,按照“先定村、再定人”原则,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摸清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软弱涣散村等村(社区)村情实际,确定帮扶需求。通过“自愿申请+组织推荐+会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摸排有驻村意愿的干部,结合其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单位资源等特点,分类选派、分岗选任,确定驻村干部人选207名,实现干部特长与帮扶需求“精准匹配”。坚持“选能人、用硬人”标准,严格对照“九项负面清单”“五项基本条件”,按照选派单位初审,组织、纪检部门逐一审核的方式,对拟选派人员进行层层过筛,保证严格选派。同时,围绕干部年龄、学历、专业、实绩等开展常态化分析研判,及时轮换调整,确保选派干部政治素质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2024年以来,播州区有序调整驻村干部52名,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8人,驻村工作队员34人。注重优考优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原则,采取镇村反馈、部门查绩、群众提意见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常态化、多维度评估驻村工作队作用发挥、帮扶成效、廉洁自律等情况,以评估结果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助推驻村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播州区下发《关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督查情况的通报》2期,60人获评“优秀”等次。
精确“定责”,驻村工作做到位。压紧属地单位职责,坚持“管在平常、严在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开展周例会、驻村工作推进会等方式,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及村支“两委”反馈,督促村支“两委”与驻村干部协同配合,形成帮扶合力。建立属地单位工作考核机制,将驻村工作成效纳入镇(乡、街道)党建成效考核体系,以严格的考核督促属地单位积极履职,为驻村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严格按照项目、人员、资金、责任“四个捆绑”要求,明确派出单位“制定一个年度帮扶计划、解决一批发展难题、开展一轮走访慰问、组织一次技能培训”“四个一”帮扶责任,压实派出单位职责。目前,驻村工作汇报已进行400余次,开展800余次定期到村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困难210余个。播州区将驻村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履职不力的13个单位进行约谈提醒,着力构建“一人驻村、全员帮扶”的良好局面。压实驻村干部职责,制定《播州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管理办法》,聚焦工作需求,梳理完善驻村干部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健全问题清单、整改清单。2024年以来,驻村干部召开群众会170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60个,帮助协调发展村级项目300个,通过建单、查单、反单,督促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对表看齐、逐项销号”,促使驻村干部真蹲实驻。
精细“定心”,驻村保障想到位。强化驻村干部待遇保障,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驻村干部工作经费、补助发放、差旅费等专款专用制度,执行定期体检、带薪休假等保障措施,实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家属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2024年以来,播州区共拨付12万余元经费为驻村队员购买保险,投入驻村工作经费280余万元,切实消除驻村干部后顾之忧,助力轻装上阵。强化驻村干部能力培养,依托播州区教育资源和省社会主义学院等帮扶单位优势,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设置培训课程,采取“课堂理论+实践观摩”的方式,分2期实现驻村干部集中轮训。紧扣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区级、片区驻村交流会2次,开展走村观摩活动38场次,帮助提升驻村干部履职能力。强化职业激励。2024年以来,播州区推荐25名驻村干部参与职级晋升、岗位竞聘,提拔、重用有驻村工作经历的干部15名。坚持基层导向和实践导向,加大在一线发现和使用优秀驻村干部的力度,重点关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优异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优先将其纳入提拔重用、职级晋升、岗位竞聘等推荐范围,激励广大驻村干部在乡村一线建功立业。
通讯员 涂磊
实习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