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凉风起,黄叶染初冬。11月12日,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记者来到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的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8个直径6米、深2米的圆形标准化鱼池里,“海水”碧波荡漾,罗非鱼欢快“驰骋”,正在查看罗非鱼长势的娄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平笑得合不拢嘴:“成品鱼的规格是达到750克,再过十几天就可以大批量上市了,直接销售到北京水产批发市场,今年预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能达100万元。”
娄家沟村地处太行山余脉,海拔500多米,四面都是山,种地全靠天。武建平回忆说:“十几年前,我们村矛盾突出,村民之间互不理睬。”资源匮乏、人心涣散,该如何治村破贫?2021年,在外事业有成的武建平被鹤山区“头雁工程”招引,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党员,要是连干群关系都搞不好,还能做啥?”2021年7月,武建平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去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一开始很冷场,我就让老书记带头唱红歌,破了僵局。”经过两天的红色教育之行,大家关系明显缓和。回村后,在党员的引领下,群众之间也逐渐和睦起来。武建平趁热打铁,向上争取资金,将自来水引水到户,为村道铺上沥青,在路边安装路灯……水来了,路通了,灯亮了,群众的幸福感也更强了。
人心易聚,“穷根”难拔。武建平说:“那时候,村里不仅没有产业,村集体还负债30万元。”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成为娄家沟村急需破解的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武建平得知高山养鱼项目,到当地考察发现,那里的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娄家沟村相似,于是和村“两委”合议后,决定从设备到技术直接引进。2023年3月,高山海鱼养殖项目一期建成,首批养殖市场行情较好的银鳕鱼。为了确保空运而来的鱼苗成活率,娄家沟村邀请河南和山东青岛的多位渔业专家现场指导,研制本地化养殖方式。“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养殖业又是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容不得一点疏漏,那时候我时时紧绷一根弦,天天跑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第一年就产生盈利,村集体收益40余万元。
从银鳕鱼养殖起步,娄家沟村的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走出一期的大棚,旁边占地5000平方的二期大棚正在火热施工。采用自主设计的现代化轻钢结构温室大棚内共设40个养殖池,引进全自动智能操作系统,预计年产300万尾海鱼,产量达540万斤。二期大棚内还新添置了过滤机,可以将养殖尾水干湿分离,鱼粪分离后可处理成有机肥,销售给茶商;分离出来的水体经过沉淀净化,实现零污染排放。
“项目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目前,吸引了300多位村民入股,入股资金达到395万元。此外,我们打算把各家闲置的井窖改造成养殖池,合作社提供鱼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已经有23户村民报名。”村民的信任,让武建平干劲十足。明年,他还打算将村里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菌草,加工成鱼饲料,构建“种养结合”的产业链。“娄家沟村的高山海鱼养殖项目是村集体‘无中生有’发展产业的生动案例,娄家沟村的路走对了、走得好。”鹤山区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说。
武建平介绍罗非鱼生长情况。刘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