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上口村‘粮粮上口’石磨坊生产的石磨面粉,古法工艺加上现代标准,12道工序物理加工,零添加、保留小麦营养……”3月24日,河南省焦作孟州市南庄镇上口村党支部助农直播间正式开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东平化身“带货主播”,面对镜头热情推荐村里的特色石磨面粉。
“从咱豫北平原的田间地头,到连接千家万户的‘云端’,我算了算,这条路走了差不多20年。”因为直播效果不错,邓东平脸上带着笑意,回忆起自己从南方归乡,与黄土地相伴的光阴岁月。
时针拨回到20年前,邓东平在生意场上做得风生水起。2005年,来自家乡的几通电话,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轨迹。“当时我接到了镇里、村里打来的电话,镇村干部竭力劝说我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大家一起奔富。”尽管有许多顾虑,也明白这条路不好走,但邓东平还是决定回村试一试。
彼时,这个没有太多资源禀赋的中原小村,正在经历着发展“阵痛”——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负债21万元。“当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地,但生产效率低,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找到适合上口村发展的产业路,是摆在邓东平面前的首要任务。于是,他带着村“两委”班子,白天扛着锄头量地,夜晚揣着本子走家串户。
“商量来商量去,我们还是决定从村民最拿手的干起,终极目标是走上‘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致富路。”邓东平干劲十足,可乡亲们的顾虑不少。他只好率先在村里流转577亩土地试种,同时向外地农技专家、农业科技公司求教。2012年,邓东平先以个人名义成立孟州市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用于种子培育、种植,市场前景不错。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实在在的效益,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为写好“粮头食尾”这篇文章,上口村聚焦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成立了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与此同时,邓东平积极争取与省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今的上口村,合作社通过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年销售收入2100余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年增收400余万元。
奋斗者的脚步从未停歇。邓东平告诉记者,自己2023年外出学习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回来心心念念就想搞新型农业。在邓东平的推动下,南庄镇党委成立了覆盖上口村及周边5个村的高效农业片区,建立起“万亩”小麦种植基地。“土地连片成网后,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等新技术落地生根,昔日的‘望天收’变成了‘吨粮田’。”邓东平笑着说。
站在村北的德通物流园工地,看着已完工的物流园一期工程,邓东平的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个物流园是怎么回事呢?”邓东平自问自答,“得知要在村口设立高速公路出入口后,我就萌生了建设物流园区的打算。”交通便利的优势,让这块闲置土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这个总投资1500万元、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集农产品加工、快递中转等为一体,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田间地头到直播间,邓东平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去年底,他张罗着购入石磨面粉等设备,打造“上口村石磨面粉坊”。同时,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创建3个短视频平台账号,“白天找话题拍视频,晚上开直播,两个月累计发布视频百余个,初步建立起我们的粉丝群体。”古法工艺遇上短视频营销,日均7000斤面粉顺着网线飞向全国,近万名粉丝共同助力上口村的“振兴梦”。
在掌好上口村“发展之舵”的同时,邓东平时刻将乡亲冷暖揣在心头。“我和粮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雨雪天气那是格外敏感。2023年的那场‘烂场雨’,真是让人心有余悸。”邓东平语气有些低沉,他回忆为了不让麦子发芽腐烂,在他的提议下,南庄镇党委牵头为群众协调储麦大仓库,创造了灾年粮食未减产、农民未受损的奇迹。
“咱村干部要像麦穗,身子越沉分量越足。”邓东平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并用实际行动将朴实话语化作民生实事: 2020年有一位村民突发疾病,他连夜发动全村220余户捐款,4小时帮助筹齐“救命钱”;每月的农历初一,村里为7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发放鸡蛋、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目前此活动已持续15年;每年为考上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学生送上村集体的祝福,奖励每人500-1000元用于学业……
从青丝如墨到鬓染霜雪,邓东平用20年光阴,将上口村从贫困带向富足。如今的村庄,柏油路纵横交错,老年活动中心笑声盈盈,物流园车水马龙,处处可见“幸福来敲门”的场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邓东平像一株沉甸甸的麦穗,扎根土地、守望丰收,与乡亲们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邓东平(中)在直播间里推介上口村的石磨面粉。(孟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邓东平(后排左四)陪7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孟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通讯员 倪家浩 贺起帅
本报记者 刘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