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群众共同研究鱼皮衣制作技艺。 (同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赫哲族鱼皮衣。 (同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中国传统村落”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如同一艘扬帆的彩船,载着“乌日贡节”的欢歌与冬捕节的号子,驶向文旅融合的振兴航道。这个曾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村落,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桨推动下,书写着新时代的“伊玛堪”。
春光明媚,在村道上漫步,鱼骨纹样的红顶民居在蓝天白云下分外美丽,外墙上“百鱼朝江”等巨幅赫哲族壁画引得许多游人驻足。渔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尤闯指着壁画介绍:“我们将赫哲族世代传唱的故事画上墙,让游客穿梭在赫哲族古老传说中,扫描二维码还能看到故事讲解。”这350余幅壁画,成为村里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打卡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28家渔家乐年均增收5万元。
“咚!咚!”每年6月,赫哲渔鼓响彻江畔,赫哲族“乌日贡节”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尤闯算起“节庆经济账”:“去年乌日贡节,全村单日销售鱼皮鱼骨工艺品超2万元,‘非遗研学’带动民宿入住率达90%。”如今,“非遗+旅游”“节庆+研学”模式,让乌日贡节、赫哲冬捕节等民族传统节庆焕发新生,更让篝火晚会、赫哲全鱼宴成为留住游客的“新渔网”。2024年,渔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走进修恩湖畔的赫哲文化传习所,满墙的鱼皮画、220斤的鳇鱼标本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正在指导学员制作鱼皮画:“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鱼皮制品是我们民族的根。现在村里重视这项技艺,我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我们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乌日贡’等民族节日打造成同江人民共同的节日,大力扶持建立非遗就业工坊,带动创业和就业8000余人。同江市成功申创全省首个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同江市委书记张大伟说,“从渔歌新韵到产业腾飞,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定盘星’,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同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