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西岸,丁蜀东郊,有一座村庄静卧其间。当你走进村中,啪嗒啪嗒的打泥声由远及近传来,你会发现“家家捶泥,户户做坯”,看到“一抔泥土,万千可能”。在一双双的巧手下,泥土被赋予了形态,讲述着关于土、水、火、风的斑斓故事。这里,便是以紫砂艺术而闻名的“中国紫砂第一村”江苏省宜兴市西望村。
西望村全力打造文化紫砂、富民紫砂、美丽紫砂,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之路。乡村要振兴,青年要协行。在西望村的振兴画卷中,青年既是它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文化紫砂:薪火相传,助力乡村蜕变
“紫砂陶器,是时间的艺术。”
它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
西望村也需要等。等泥土与火焰的艺术,在指尖万千绽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一场平凡到非凡的蜕变。
然而,受成型和烧制环节的材料特性所限,紫砂陶器制作更多的是承袭了经典的传统工艺样式,产品自身层面的创新相对缺乏,难以像瓷器那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以手造物,以物抵心,以新传承。”
面对现实发展的挑战,西望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致力于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守护代代相传的门道,紫砂壶手艺人王芳便深深感慨:“在懂紫砂壶的人眼里,手工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让紫砂壶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扩大了紫砂壶的市场份额,推动紫砂壶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全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
如今,紫砂陶器不仅是西望村的经济支柱,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西望村的紫砂陶器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为村民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裕。
富民紫砂:合作共进,实现乡村共富
岁月如风,往事重温,回首方知乡村共富,是时代留给青年的又一命题。
上世纪80年代,西望村还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为了改变命运,村民设法发展老行当——紫砂产业。但据村书记范泽锋回忆,“当时紫砂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不过是村民为了弥补农闲收入的‘业余产业’”。如何让紫砂产业从“散”“小”“弱”转变为“专”“高”“强”,成为西望村首要攻克的发展难题。
“紫砂陶艺,作为一门专业的手工艺,其技艺的传承是根儿。”
在2009年,西望村找到了破题之举——成立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采用“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把各散户农户的作用能量集聚,整合资源,规模化发展。同时一起推广宣传, 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
于是,你会看到一场场紫砂陶公益培训在村党总支举办;看到西望村的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有一批批年轻人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陶制陶,感受紫砂之美;看到许多西望村的青年大学毕业后,选择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到村中,投身于紫砂创业。他们循着范章恩、范鼎甫、范大生等大师的道路,忍受寂寞,一次次在深夜揣摸,手指在湿润的陶土上跳舞,点线面不断在表面绽放,向着陶艺的顶峰冲刺。
“点点青年星光,终将点亮兴村的银河浩瀚。”
目前,西望村孵化了400多家个人工作室,形成了5个综合性产业基地、26个艺术创作团队,有注册企业31家,2015年全村更是完成工业应税销售8.35亿元。同时,西望村许多青年都踊跃参加工艺美术大、中专的学习,为西望村的紫砂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合作社的系统培训下,全村也涌现了一批能创造名品精品的高中级紫砂专业青年人才,他们不仅做到了手艺的传承,更是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如今在西望村,我们看到了紫砂手艺人的希望。
美丽紫砂:以陶为媒,一路走向国际
“极富内涵的事物,往往有极为朴素的外表。”
如今的西望村,不是片面追求高楼商铺,而是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是做精了“农耕文化”“田园风光”“花香人居”“紫砂人家”等特色品牌的美丽新西望的华丽转身。
在村中代表性的陶艺街,有一家家紫砂加工坊,在一排排低矮的日光灯下,有一位位青年手艺人正旁若无人地敲打着泥料,恍若人壶已融为一体。
“以陶为媒,予乡村发展一路希望。”
西望村兴旺的实现,也离不开一批批青年村干部扎根西望村,发展紫砂陶的初心。他们凭借敏锐的思维,和创新的胆识,指出紫砂可不拘泥于壶之制式,鼓励通过思想的碰撞进行艺术创作,丰富紫砂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可与茶叶、花盆等相结合,更可通过影视文化作品,让紫砂壶文化深入人心。
最终,以西望村为窗口,扩大紫砂壶的品牌影响力,帮助西望村走出宜兴、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更加丰富的紫砂文化基因,展现日益强大的中国文化自信!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 曹露丹
西望村紫砂壶。曹露丹 摄
紫砂原料。曹露丹 摄
西望村陶瓷产业工人创新创业基地。曹露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