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满怀憧憬来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柳溪乡店下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0月11日,村书记在重阳节活动中向村民介绍我时,我隐约听到村民用方言在讨论:“从城里来到我们山里,肯定会不习惯的。”“这么年轻的小姑娘,也跑这么远来?”“高材生来镀金的,一两年就走了,能做得了什么?”……
面对质疑,我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用行动改变大家对我这个“外地人”的看法,让他们接受我、信任我、支持我。半年多在村工作时光里,我用心观察村情、用情服务村民、用力改变村貌,已经从一个“外地人”变成村民的“心里人”。
我常常走在路上,主动用新学的客家话与村民唠家常,在观察交流中了解村情、倾听需求。在路上看到80多岁的余彦淑奶奶独自搬家,累得停下来大口喘气时,我主动帮她提过所有行李,把她送到她儿子家中。她握住我的双手说:“小玲,你真是太好了,是尊老爱幼的模范啊。”在听到村民提到因久旱无雨、供水不足,自来水水量明显减小时,我和同事商量后,立即用选调生经费购买500余米水管,与同事新挖水渠、另引水源,顺利解决旱季用水问题。“新接的自来水水量很稳定,我再也没有要挑水喝的担忧了!”郭小莲大姐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我常常走进食品加工厂,思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小玲,我们做的黄年米果目前销路不够广,可以想办法帮忙推销吗?”食品加工厂的老板龙辉问我。随后,我拍下黄年米果的制作过程,并做成宣传视频转发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推介。“看起来很有食欲,我买5袋尝尝”“帮我带3袋回宜春”……看到一份份线上订单,我对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有了更大动力。
我常常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土特产的销售情况。“我们家晒了不少白辣椒,小玲你可以帮我卖吗?”走访入户时,王升喜大叔问我。我用手机拍下王大叔的白辣椒以及其他村民的娘饭坨、红薯粉、酸枣糕等土特产,发了一条“店下晒冬”朋友圈,不到半小时,便有朋友私信我要买下这些白辣椒,村民的其他土特产,也陆续有同事、朋友找我购买。“小玲,气温回升,我们家的土鸡下蛋越来越多了,可以帮我卖点土鸡蛋吗?”一位脱贫户来村部问我。我立即摸排村里需要卖土鸡蛋的农户和预售数量,并在微信群、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推荐,同事、朋友、网友纷纷下单预订。看到村民补贴家用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我真正体会到了扎根基层的价值。
我常常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如何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小年前后,外出务工年轻人陆续返乡,我趁机在村里组织全家福拍摄活动。“这是我们家第一张三代同堂的全家福哩!”“全家福拍得真好,我要贴在墙上”。村民们的反馈让我感受到了用镜头定格幸福的意义。清明节前,村里组织了包艾米果(青团)活动,我用镜头记录村民做艾米果的过程并投稿到官方媒体。“小玲,我女儿打电话说看到我们做艾米果的活动上了‘新闻’咧!”胡奶奶激动地对我说。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村工作的这段时光里,我不只是将脚步迈向基层,更把心深深嵌入这片红色热土。店下是我的精神故乡,我努力摒弃“外地人”的标签,让自己成为村民们真正的“心里人”。现在,村里再也听不到质疑我这个“外地人”的声音了。村民做了美食,会邀请我去尝一尝,我变成了他们日常想得起的“心里人”。我每次组织活动,村民都积极参与,认真反馈,我变成了他们平常信得过的“心里人”。村民有需求和困难,会主动找到我,我变成了他们遇到困难时靠得住的“心里人”。
未来,我愿化身柳溪店下那片竹海中的一棵毛竹,秉持着向下扎根的坚韧执着,把村民的每一个热切期盼都化作切实行动;凭借着向上生长的顽强意志,将村民赋予我的每一份信任都兑现在实干之中。
彭小玲
彭小玲(右二)清明节前与村民一起包艾米果。(店下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