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我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还记得那天,我拎着行李站在村委会门口,墙上催人奋进的标语像一把火烙进我的心里。
根深方能叶茂。从校园到田野,从论文数据到田间账本,我暗下决心:村民口中念叨的难事,就是我要攻下的山头。
第一次听说于丹家的变故,是村里的老干部急匆匆冲进办公室:“她男人查出大病,家里顶梁柱塌了!”我抓起本子就往她家跑。推开房门,屋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坐在她身边,耐心地听她把难处一股脑儿倒出来,仔仔细细把情况记在本子上,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刚离开她家,我就开始打电话帮她联系申请临时救助。之后半个月,我成了相关部门的“钉子户”——一趟趟地跑前跑后,追着工作人员递材料,解释她家的实际情况。当救助金到账那刻,于丹的眼泪掉在我手背上:“有你在,天塌不下来。”
在乡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2023年,我组织开展了“党员齐上阵,整治环境我先行”活动,带着党员们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拆除违规搭建的棚子,整治乱堆乱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道路两旁垃圾成堆,如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村貌焕然一新。
这场“美学启蒙”像颗火种,吸引村民自觉加入建设美丽村庄。党员清运陈年垃圾时,村民自发运来碎石铺游步道;退休教师带着学生在拆除违建的空地上栽下百日菊……如今傍晚散步,总能撞见村民在扫门前的垃圾,那些过去说我们“净整虚的”的村民们,现在也自发成了环境监督员。几百个日夜,我感受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们双手的温度,听见广场舞音乐替代了麻将声,也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一面——它不只是报表上的数字跃进,更是村民们坐在大树下唠嗑时的笑容。
到村任职的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责任的践行,更是灵魂的洗礼。作为初出校门的选调生,我给乡村带来的价值,远不如乡村带给我的成长。离开高桥村的前夜,我站在老槐树下回望。电子钟取代了铁铃铛,但山风送来的草木香没变,就像初遇时那样。这段旅程教会我:扎根,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和土地、和乡亲们相互滋养的生长。
刘云龙(左一)在村民家中走访。(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