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德令哈讯(通讯员 西组轩)政绩观内涵丰富,如何细化考察标准、优化考察方式?怎样深化政绩观考察评判、强化结果运用?今年以来,青海海西州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政绩观考察,通过明晰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多角度搜集政绩表现、完善政绩观偏差预警纠偏机制等举措,着力推动各级干部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干事理念知重负重、担当作为。
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聚焦产业“四地”、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以及民族团结、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靶向纠治“政治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发展理念偏差、工作作风不实”4类突出问题,细化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列明“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坚决不自觉;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上心、假作为;只重经济指标,不顾民生指标、生态指标;违背自然规律搞生态修复;急于‘换赛道’、违规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搞选择性执行”等15项具体情形。同时,对“一把手”政绩观考察突出“五看”,看是否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班子团结;是否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是否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勤勉担当、敢于斗争;是否做到清正廉洁、秉公用权。
坚持一时与一贯衔接、考事与考人结合,将政绩观考察全方位嵌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领导班子运行分析、“敢担当、善作为”干部专项调研、无任用推荐考察等工作中,有效采取大范围谈话调研、跟踪了解、一线实地调研走访、信访核查等方式,多层次、立体式、广角度收集干部政绩表现。及时梳理汇总考察考核、日常了解、专项调研等成果,共享运用纪委监委、财政审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信息,综合运用实绩分析法,通过横向比差异、纵向看成长、综合评潜显、多维证真绩,科学形成“评价+实例+分析”的政绩档案,确保干部政绩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今年以来,先后对7个地区、50余家州直单位领导班子以及200余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开展全覆盖政绩观考察,累计收集各类反馈鉴定意见326份。
探索建立政绩观偏差预警纠偏机制,对政绩观出现苗头性、倾向性偏差的干部,及时通过书面告知函、“一对一”反馈、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政绩平平的,果断予以调整;对政绩观负面反映比较集中、存在明显偏差的,视情节轻重作出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同步运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协作和成果运用机制,纳入“负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对政绩观不正、投机取巧、好大喜功、制造虚假政绩的,坚决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予以查处。同时,将政绩观考察作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有效方式。截至目前,53名素质过硬、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58名敢于担当、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22名。
“政绩观考察既检验‘德’、又辨别‘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政绩观考察的方法路径、流程机制,将政绩观考察、政绩观偏差纠治一体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学武说。
编后
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时刻考验着干部的党性修养、情怀操守。
为及时发现和纠正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价值取向错位、主动担当缺位等问题,青海海西州细化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政绩观考察,同时客观形成“评价+实例+分析”的“政绩档案”,推动干部政绩观可观可察、一目了然。政绩观偏差预警纠偏机制则将考察结果与选拔任用、监督约束、治懒治庸等结合起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惩治躺平,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海西州的实践证明,“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秉持初心、保持恒心、恪守公心的关键。随着政绩观考察机制不断完善、考察方法不断优化、考察质量不断提升、结果运用更加充分,必将逐步推动各级干部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以正确政绩观应对新挑战新考验,为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