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人心的路顺了,事就好办了
2021-09-10 11:1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张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天坪村一景。新华社 发

  巴山北麓,古柳摇曳,抬眼尽是苍翠。

  看着如赶集般涌来的游客和忙前忙后的乡亲们,55岁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方感慨万分:一个藏在大山深处、闭塞贫穷的小山村,如今竟变得如此热闹,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真是应了那句话,通往人心的路走顺了,事就好办了。”

  说闲话的没了,个个都是主人翁

  曾经的天坪村“坡有八分陡,地无半亩平”,贫困发生率高达42%。

  2017年,当地政府和对口帮扶的陕西师范大学决定对天坪村进行整体提升改造,让百姓吃“文旅饭”。

  项目申请比较顺利,但把大家召集起来干却并没那么容易。杨文方说,天坪村是个合并村,村民之间矛盾不少。

  项目一开始就碰了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好不容易来了十几个人。天坪村地势条件不好,景区主体部分得建在河对岸的长梁村,眼看“刀下不见菜”,村民们很激动,没人举手同意,村干部只能宣布提前散会。

  会后,干部们碰头商议,认为只有尽量满足村民需求,项目才能有进展。

  很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村民们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尽早给村子装上路灯,不然晚上出门黑漆漆的;第二,如果河对岸改造得漂漂亮亮,河这边也要“一视同仁”。

  “这些都在改造计划里,请大家放心。”村干部接着说,“我再加个‘第三’,就是我们村也要和对岸一样,让大家有钱赚。”这句话一下子挠到了村民的痒处。

  “咱们景区是一个整体的产业链,大家都能参与,参与就有分红。对岸开农家乐,你种的菜、养的鸡也能卖到对岸去,游客多了,对岸住不下,你家收拾收拾,不也能住吗?”掏心窝的话语一句又一句,村民心里的疙瘩被解开了。很快,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完工。

  村里人气旺了,民宿越开越多,以前吃不完只能喂猪的土豆如今卖得欢。以前大家跑到县上卖豆腐,步行要三四个小时,现在豆腐卖给本地的农家乐,上门拿货,一斤还多卖5毛钱。

  如今的天坪村,线下开“板凳会”,线上开“微信会”,以往开会叫不来的人,成了会上发言最积极的。说闲话、讲歪理的没了,大家出的主意都是奔着发展去的。因事耽误不能参会的,也会找人捎带意见上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每一个村民都是主人翁,不是观望者。”杨文方说。

  重拾乡愁记忆,发展有了支柱

  村里的乡愁馆是村民袁玉芝最爱逛的,“那是村里最有文化的地儿”。

  乡愁馆由陕师大帮扶筹建,既介绍发生在村里的“小村大事”,也展示普通农家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情景。很多游客最喜欢乡愁馆的“方言俚语”展区,比如,“打麻影子”就是“黄昏”的意思,“熬敲”就是“刁难”的意思,还有游客跟着读出声来。

  袁玉芝最喜欢饮食展区。听导游说了无数遍后,她如今也能一字不漏讲出“神仙豆腐”的故事:“传说我们这里曾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位老人梦见了菩萨,说山中有种带着豆腐气味的树叶,香灰一点,可以做成食物……”

  现在,传说中的“神仙豆腐”被驻村干部们变成了可供游客参与制作的体验项目,陕师大的学生还将“神仙豆腐”的制作加工过程设计成动漫。

  在岚皋县文联主席杜文涛看来,乡愁馆不仅重拾天坪村的历史文化记忆,也让一个普通山村有了自己的文明实践途径。

  “音乐学院的学生定期下来做文艺汇演,丰富老乡的业余生活;文学院的师生为村里写下万字报告文学,让一个个奋斗故事走进书页;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为村民量身定制了豆腐制作与饮食文化培训班……”陕师大副校长任晓伟说,学校以文化丰富乡村内涵,重塑乡村氛围和秩序,收获扶贫扶智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闲暇时,杨文方喜欢翻看陕师大帮忙收集、编写的当地民间歌谣集。兴起时,还会哼唱两句,“以前记得调子记不得词。现在有书在手,都学到心里了。”

  关注精神需求,善治从“心”入手

  随着村里外来游客增多,村民纷纷养狗看家。一位老太太被狗咬了,跑到村委会讨说法:“我被狗咬了,你们管不管?”

  村干部问了半天不知是谁家的狗“肇事逃逸”,眼看老太太情绪越来越激动,驻村第一书记杜炳志站了出来:“是我们工作不到位,给您道歉了!”“您打针后可以拿着票据来报销……”一番话入情入理,老太太消了气。

  第二天,杜炳志提了一桶油、一箱奶去探望老太太。他认为,虽然“狗咬人”的风波化解了,但留守老人缺少精神关怀,这一点以前被我们忽视了。

  类似的事情干部做多了,与村民交情就深了,关系也就好了。村里上访闹事的、打架斗殴的自然就少了。杜炳志说,做农村工作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要把群众心里的路打通。镇党委书记陈勇对此十分赞同,“乡村氛围、民风秩序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靠干部们和群众一天天的交心,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行走在村里,以前家家户户都叫“某某农家乐”,现在离河边近的叫“溪边院子”,门前有竹林的叫“竹苑人家”,铁匠铺子起名为“铁匠农庄”,还有“张勇小聚”“休闲四季”……这些店面都是镇长谢承海想出来的,还请来书法协会的专业人士免费雕刻、挂牌。村民们说,新名字带来新变化,大家都憋着劲,准备大干一场。

  从重塑集体向心力,到编辑乡村文化基因,再到关注村民的精神需求,过去的几年里,天坪村既书写着战贫史,也见证着300多户群众参与意识、公共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诞生与成长。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