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子发语音告诉我,学校的复习资料里加入了《杨叔的脱贫日记》,儿子还引以为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脱贫日记’里的帮扶干部朱继宏是我爸爸。”我这才想起来,由于长期在硖石镇车辙村帮扶,我已经好久没回家,也好久没有见到儿子了。
过了年,儿子就18岁了。他妈妈上次来电话说,儿子最近又长高了一大截,也越来越懂事了。我想,他和同学们看了这篇采写半年、九易其稿的脱贫日记,一定也会被主人公杨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的。
至今,我还记得6年前第一次在车辙村见到杨叔时的场景。他个头不高,身形瘦弱,穿着一件泛旧的蓝色外套。村干部介绍完后,杨叔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小朱,那我老汉以后可要给你添麻烦了。”
杨叔的大儿子意外离世,留下一家老小7口人。怎样帮扶,我一开始也不知所措。了解情况后,我帮杨叔申请了帮扶项目和补助资金。杨叔是个勤快人,在我们的帮扶下,干劲更足了。他家15亩地种麦子、栽树苗,没有一处撂荒;村里开展各种培训,他一场不落;只要听说有活干,他和老伴就赶着去打零工。每次去杨叔家,我总是感慨:他们家的地在全村打理得最好,树苗下见不到杂草;老两口精心饲养的乌鸡,一年多时间,光鸡蛋就卖了2000多元。
家境稍好点后,杨叔好几次提出“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2018年,杨叔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杨叔还把自己的脱贫经历写成14本日记。
在村里帮扶的这些年,我目睹了许多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励志故事:有在丈夫瘫痪后一边务工一边照看病人的瘦弱妻子,有年过八旬自力更生供孙子上大学的老奶奶……我每次和儿子通话,都会给他讲村里的事,就是为了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别人怎么帮你,改变命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