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乡记 | 她把青春奉献给了红枣
2024-03-22 10: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张元龙 陈延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3年,她从一个姑娘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然而这不是她最骄傲的成绩。她说,她自己觉得最骄傲的成绩单是,13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具体成了一个数字的变化——皮山农场红枣的亩产量,从280公斤变成了现在的480公斤。

  “枣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产量品质都比较低,要人为地进行一些科学管控,促进枣树早结果多结果,并且提升品质,所以必须每年进行适当降高减密的人工干预。红枣的管护是全年的,不光是这一个阶段,冬季修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开春萌芽以后,还要进行摘芯抹芽、保花坐果、叶面喷施肥等一些主要的生产技术。”2月29日,在新疆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六连库尔里西条田红枣地里,农业培训会热烈进行,吐尼萨罕·亚生用民族语言翻译师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唐志华老师讲授的冬季红枣修剪清园的相关知识。

  “唐老师是农技专家,讲的内容比较专业,所以专业术语也多,如果不通过翻译,职工群众理解不到位,就难以去落实啦。”吐尼萨罕·亚生说,“像这样的现场培训,每年都不下于50场。”

  为准确地把专家的讲解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当地民族同胞,除了她本身懂得民族语言外,还源于她过硬的专业知识。2010年6月,吐尼萨罕·亚生本科毕业于新疆塔里木大学林学专业,并获得农学士学位、助理农艺师资格。2010年7月,这个出生在新疆巴州尉犁县的24岁女孩成为皮山农场园林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改为皮山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从此,她就把她的青春和皮山农场的红枣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吐尼萨罕·亚生到皮山农场参加工作的时候,正是当地开始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红枣的时候。在当地职工群众的认知里,种红枣和他们在房前屋后栽几棵梨或者桃没有什么不一样。果苗栽上了,就等着过几年摘果子。一年能够给它浇上几次水,已经算不错了。是吐尼萨罕·亚生和同事们一起,通过一场场现场培训会、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告诉他们什么叫株距行距,一年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要修枝、什么时候要抹芽、什么时候要施肥……

  2019年,从老家甘肃来七连落户的职工王忠惠,种了20亩红枣。结果发现,她家种的枣苗,活着的没几棵,不但枣子没了收获的希望,连基本的退耕还林补助也拿不到,伤心又焦急。吐尼萨罕·亚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次又一次上门服务。她带王忠惠到示范户家地里,看别人怎么做,讲解红枣要怎么栽、怎么浇水、怎么嫁接、怎么修枝、怎么施肥……2023年,王忠惠家的红枣苗木成活率达到了苗木验收标准,拿到了退耕还林补助9000多元。“我家地里这条路,都给她跑宽了。”王忠惠的一句玩笑里,满是感激。

  2021年新来的七连职工高趁,原先在老家都没怎么见过枣树,落户七连后种植了40亩红枣。他缺乏技术和经验,存在修剪枝不及时、施肥不到位等问题。吐尼萨罕·亚生多次到他家的枣地,耐心讲解示范红枣管理技术。2023年,经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测产,他家的红枣亩产485公斤。“没想到啊,我家的产量比农场平均产量还高了5公斤。这5公斤,全是吐尼萨罕的汗水。”高趁又兴奋、又感激地说。吐尼萨罕·亚生已经记不起,这样得到她“开小灶”的职工,这13年来,到底有多少户。

  近些年来一直和吐尼萨罕·亚生搭档深入田间地头做农业技术服务的唐志华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计较个人得失,吐尼萨罕·亚生很难得,很了不起。”苦心人,天不负。2023年,吐尼萨罕·亚生获得由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今年38岁了,过去的13年,我交给了红枣,将来的日子,大约还是要和红枣打交道。只要看到皮山农场的红枣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我觉得就值得。”吐尼萨罕·亚生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