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我在村 | 路灯、水井和村志
2024-12-03 16:09:00  作者:叶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2年底,从校门到机关门再到农户的家门,在浙江省三门县浦坝港镇浦坝村,我,一个“三门”青年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工作历程。

  浦坝村是一个典型的濒海渔村,潮汐奔涌,山海如画,哺育了一代代赶海弄潮的浦坝人。但在这个高度聚居的村内,仍存在一些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勤劳智慧的浦坝村民以承租海塘养殖青蟹、蛏子和小白虾等海产品为业。渔民有夜间作业的习惯,但前往海塘的路上却没有路灯,这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大家都希望能在这里安装路灯。记下渔民的诉求后,我向村“两委”提出了安装路灯的想法,得到了一致赞同。村里的老人协会成员及其他热心村民听闻后也积极响应。很快,第一批26盏路灯很快便在门前塘坝上扎了根。

  为进一步便利本村和邻村村民,我和村干部积极对接,联动开展亮化工程,打通两村之间亮化的“最后一公里”。隔壁村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并已安装24盏路灯,村民夜间不用再摸黑出行。回头看,该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安装124盏路灯,照亮近5000米路程,便利了村民生产生活,改善了交通安全环境,提高了村庄颜值,真正点亮了浦坝村这颗“东海明珠”。

  提到江南,大家普遍认为不会缺水,但浦坝村却存在“江南水乡也喊渴”的现象。原来,村里常住人口多、用水量较大,而村内外缺少水源地,水资源问题俨然成了制约村庄发展的一大瓶颈。

  破除困境自然要从开源和节流寻找突破口。可具体该怎么做?思来想去,我和一位村干部去村边的废弃采石场一探究竟,看能不能“变废为宝”,把它变成蓄水池。实地看了后,我们都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于是我们把想法写成了方案,在几次村“两委”会议上,都提到这一设想并进行合理分析,还多次组织现场察看,渐渐说服了一些对可行性存在顾虑的干部和村民。采石场改建好以后,正如我们想的那样,将山上的雨水、岩石的渗水等收集起来,源源不断引入深井,井中的水保守估计能满足全村两到三个月的日常需求,这样一来,村民在旱季的“用水荒”能得到有效缓解。昔日废弃的采石场成了能长期使用的“大水缸”,真正实现了“变荒为好”。

  到村伊始,村干部告诉我,村里曾有类似村志的书籍,但不幸湮没在一场大火之中,至今没有一部系统完备的村志,很多乡土记忆也逐渐变得模糊。听完村志的这番“变故”,除了深感遗憾,我开始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修一部村志,把更多的乡愁留住,有更多的乡情可忆,也为村子今后更好发展提供一份参考材料,预埋一颗文化的种子。村干部和村民们得知我的想法后,也很支持,除了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外,还会一起参与修改,我们的“专班”就这样运行起来了。我开始把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各种平台里有意和无意间接触到的浦坝村信息都收集起来,形成了数万字的笔记。在村志里,我们不仅可以在点墨之间重温那份故土情怀,也可以从中找到促发展的灵感,续写浦坝的耕海传奇。

  叶辉(左一)走访农户,了解村情民情。柯孔青 摄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