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怎么提升?群众增收路怎么走?乡村振兴如何接续……”自2018年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车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这些问题无数次浮现在周思顺的脑海中。
车坝村位于乌蒙山腹地,耕地面积少且多为坡耕地,人多地少、广种薄收制约着村子的发展,村民种植蜂糖李、脆红李、杨梅等,挂果率极低。“初到村时就碰到了土地撂荒的情况。”周思顺说。
怎么办?周思顺向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请教,多次邀请农学专家对村子的土壤、水源、周边环境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村里的地多为紫色酸性土壤,俗称“马血泥”,多数经济作物不适宜种植。好消息是这种特殊土壤十分适宜种植马铃薯、白菜等“短平快”农作物。
基于科学研判,结合车坝村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周思顺决定引导群众种植马铃薯、白菜、葱蒜等农作物,这些作物投资少、收益高、周期短、见效快、销路广、风险小。他带领村干部遍访车坝村5个村民小组的380户村民,详细了解农户的经济收入、身体健康、发展愿景等情况。
起初,村民不愿意改种马铃薯。周思顺就拿着搜集到的成功案例,一户一户上门动员,解释改种的原因和前景。最忙的几天,每天早上6点出发、半夜11点才回住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数群众同意改种。周思顺邀请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到村里开展农技培训,讲授种薯处理、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给农户加油鼓劲。
“我家种的新品种,两个多月就能售卖,每斤卖到3元,最便宜的时候也有1元多。”村民吴秀兰说自己种出的马铃薯薯型好、芽眼浅、口感好,销路很不错。
周思顺还把目光投向村外,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他将村里摸排出的剩余劳动力建立了信息台账,明确由1名联络员对接1个村民小组,负责村民就业跟踪服务。组建微信联络群,实时在群里发布用工企业信息。动员村民外出从事海上捕捞、医院护工、装修、建筑等工作,增加收入。
村民老陈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妻子外出务工,他却留在家里,钓鱼打牌、游手好闲。周思顺上门做工作,建议他外出务工,换妻子回家,可以照顾孩子,并承诺为其妻子推荐进入周边工业园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最终,经村里牵线搭桥,老陈与妻子都顺利找到工作。
村民赵建平在浙江宁波找到了一份码头搬运工作。近些年,赵建平还带动30多位村民到浙江从事码头搬运工作,人均年收入约8万元。
自周思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车坝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63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2300元,村民腰包鼓了,日子好了,笑容也多了。“我们正在抓紧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对车坝村的下一步发展,周思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