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成长 | 一堂“有营养”的乡村“晚自修”
2023-08-11 16: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朱秀霞;李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杜聪(右)给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

  学校导师:刘修岩

  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村里师傅:徐新刚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徒弟:杜 聪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8月2日傍晚,粉紫色的晚霞如盖,映染着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

  在江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村里的孩子们在上一节“一点心理,更爱自己”的心理引导课。主讲人是南京财经大学心理学讲师缪燕子博士,当天特地从江苏南京赶到村里。“什么是情绪?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她问坐在角落里的小女孩。小女孩有点害羞,低下头,指了指旁边的小伙伴,请她代答。

  这是“浙里江山有礼讲堂爱心晚自修”(以下简称“晚自修”)第30讲。“晚自修”创立于去年12月,由到村任职选调生、东南大学经济学博士杜聪发起,目前已有来自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20多位博士,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与。

  当天一起上晚自修的,还有杜聪的几位博士同学,以及他们的博导——刘修岩。他们大多数人,都当过“晚自修”的主讲人。“我眼中的杜聪是位胸怀家国、实干担当的好学生,上学期间当过兵,一直保持着服务人民的情怀。”提及杜聪,刘修岩赞不绝口。对杜聪来说,乡村是最广阔的舞台。博士毕业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选调生。

  去年9月底,杜聪开始担任江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村后,杜聪给自己设定了小目标:两年到村任职期间,为村民真正做点事。知村情懂国情,是他选择的方式。到村第一个月,因为语言不通,他拜托同事带他走村入户,调研民情民需。听说村里来了个博士的村民们,盛情邀请杜聪去家里坐坐。在村民应海浪家时,应海浪提了两嘴自己的苦恼,“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越来越管不住了。”他问杜聪,“你是博士,有没有好办法?”后续调研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说,“杜博士,我们没啥文化,不知道咋教育呢。”子女教育,是村民面临的共同难题。

  杜聪告诉记者,在村民的倾诉和建议中,“晚自修”有了雏形,很快正式上线。第一讲,因为疫情原因,他选择了线上形式,主题是“在好好学习中成长”。此时杜聪也慢慢意识到了一件事,村里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家长们。于是每期主讲的内容,围绕立德、立业、立功、立身展开。他的老师、同学,听说了这件事后,纷纷联系他,要当主讲人。看上去,一切进展很顺利。但忙活第四讲时,杜聪却犹豫了。此时已转线下的“晚自修”,参与者寥寥数人。“当时有点泄气,有点不太想继续了。”杜聪说。村民汤庆民听说后,宽慰他:“如果这事能打开一个孩子的思维,就是值得的。”

  这句话,让杜聪决定继续“撑”下去。没想到,此后每期来“晚自修”的人都在增多。村里的小朋友呼朋引伴,喊其他村的同学来听,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主讲内容也越来越明确,比如每逢国家有重大新闻发生,他就邀请这一领域的博士同学来生动讲解。面对家长头疼的孩子长大不好沟通等问题,他就请大学老师来给孩子、家长讲亲子关系怎么处理、怎么沟通等。他计划到村任职期满时,将“晚自修”做到100讲。

  “杜聪到村里工作,我一点不意外。”刘修岩说。刚读博士时,刘修岩问杜聪将来有啥打算,杜聪脱口而出:“要为人民服务,去地方实践。”这一回答,让刘修岩当时深受触动。此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推开,刘修岩深耕乡村振兴领域研究。在杜聪读博士期间,刘修岩为他提供各种机会,帮他“奔赴”理想。这次参加“晚自修”后,刘修岩还带着他的几个博士生,在江山村调研,为乡村产业发展把脉,建议江山村等地区“既要发挥原有地方优势,也要塑造新的地方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杜聪考取选调生后,刘修岩叮嘱他:“老师不仅在学校,也在基层。”采访时,杜聪和记者说,在村里他遇到了不少导师。其中,江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新刚对他影响颇大。这位曾写了遗书上前线的退役军人,在杜聪眼里“有胆量、有魄力”。近年来江山村进行空心村改造,计划将部分老人集中居住,便于照顾。但集中居住房项目资金缺额几百万元,咋办?在大家都断言“这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时,徐新刚硬是想方设法把问题解决了。如今,村里十多户老人已搬到宽敞明亮的集中居住房里。这件事让刚刚到村的杜聪忍不住点赞,勤勤恳恳跟着学习。徐新刚看着他的努力,也时不时和他分享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诉他凡事都要认真做,“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在江山村,杜聪日渐领悟到:群众路线不仅是了解村情民情,为群众办事,也包括向群众学习。现在,在村里,遇到棘手工作时,他也会向村民们请教。“群众的智慧是很大的,他们身上有课堂里找不到的办法。”他说。

  本报记者 朱秀霞

  通讯员 李昊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