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种梧桐听凤鸣 —— 在广西防城港“人才港湾”与返乡青年面对面
2023-09-01 14:1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夏,记者走进广西防城港市几个边境乡镇,近距离感受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港湾”的“孵化温度”,听返乡青年讲述深耕乡村“与爱同行”的成长故事。

  “3年多来,防城港市23家青才中心累计吸纳人才6927人,激励1361名优秀青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农村青年党员发展难、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难、青年党员作用发挥难得到有效纾解。”防城港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防城港“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带的重要链接点,一个个中心党支部正源源不断为兴边富民注入“青春力量”。

  “这里是我们的筑梦港湾”

  防城港市位于我国西南端,人员流动性较大、外出务工人员多,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2020年以来,防城港市在全市23个乡镇全覆盖成立青才中心党支部,对4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务工经商人员等6类青年全面摸排、动态管理,构筑起青年人才“蓄水池”。

  2020年7月1日,防城区那良镇青才中心党支部在防城港市第一家挂牌。“我是第一批加入的,当时事业刚有起色,我就想看看,青才中心能为我做些什么?”如今,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深达隔三差五就要到青才中心和大家畅聊,身为市政协委员,他现在的想法,已经变成“我能为青才中心做些什么”。

  何深达今年43岁,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早年做肉桂、八角生意赚得“第一桶金”,近年转向沃柑种植。在镇党委关爱和青才中心“孵化”下,如今,何深达的企业完善了农产品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建设,成为“钦北防”地区唯一沃柑达到出口标准的企业。“没加入平台前,我目标不清晰,是青才中心帮我校准了方向。”何深达感慨道:“乡村振兴要有人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产业,青才中心就是我们的筑梦港湾。”

  “我想转型做挖机,请大家帮我出出主意。”7月27日下午,养猪大户黄勇佳向青才中心10余位会员“讨教”。定期交流、分享互助,青才中心已是大家的充电站和信息库。在这里,黄勇佳成长为防城港市脱贫致富典范,去年光荣入党后,他更是干劲十足:“在青才中心大家庭跟着能人一起向前冲,不会错!”

  3年来,那良镇青才中心共辐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5家,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带动216位脱贫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镇上走出去的企业家都愿意常回来看看,典型带动效应明显。”那良镇党委书记吴冠东说,组织引领优势让青才中心党支部成为最红、最活、最有魅力的基层党组织。2021年初,在那良镇村“两委”换届中,经青才中心培养“孵化”的13名青年人才被选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青才中心为我们输送生力军”

  将返乡人才培育为村级力量“后备队”,是青才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2021年,东兴市江平镇青才中心成立后,冯文武是第一批列入“蓄水池”名单的。2022年底,经青才中心推荐、组织考察后,冯文武当选江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一手抓发展,一手带队伍,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江平镇南濒北部湾,退伍回乡的冯文武创建庆丰海水养殖园,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去年初,他又投入资金开工建设循环水分级养殖项目,再不用“靠天吃饭”。冯文武说,邻村山心村通过村集体入股养殖项目,帮周边23名村民解决就业,其中10名是脱贫户灵活就业。“这里用工月薪4000元,外加利润的10%分红,今后打算走养殖+休闲路线,让大家口袋更鼓。”

  江龙村占地22平方公里,村党委有119名党员、4个党支部。江平镇党委组织委员陈力荣介绍,青才中心人才库现已储备青年人才291人,不断向各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村班子换届后平均年龄比上一届下降4.5岁,现在不到35岁。”冯文武介绍,去年10月进入班子的村委会副主任吴奇龙,就是青才中心选送的90后生力军。吴奇龙是本村人,3年前回到家乡,目前已是党员。“年轻人的确脑子活、适应力也强,才几个月时间,58户脱贫户的情况就摸得一清二楚。”冯文武为小吴点赞。

  “让更多青年愿回来留下来”

  今年4月,21岁的陈春旭成为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茅岭村的网格员。陈春旭是茅岭村人,毕业于广西崇左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能找到这份工作,多亏青才中心帮忙。”在茅岭镇青才中心,陈春旭向记者吐露心声:“考上学校都想往外跑,可遇到青才中心后,择业观发生了改变。”

  茅岭镇属抵海乡镇,去年镇青才中心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时,回乡实习的陈春旭主动报名。今年3月,陈春旭前来咨询毕业实习单位情况,青才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敏华向她推荐了茅岭村网格员一职。陈春旭说:“求职的过程就是一场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感谢青才中心消除了我的迷茫,让我有机会留下来建设家乡。”

  “吸纳、凝聚、服务、发展是我们青才中心的服务宗旨,尤其对大学毕业生这样初入社会的群体,我们全力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张敏华话音未落,一位面色黝黑的年轻人走进青才中心。他叫邓起翔,茅岭镇大陶村人,前来咨询税收政策,是青才中心的常客。

  邓起翔早年在外打工,2018年回到家乡。一次在青才中心聊起家乡海产品用冰大多从外地运,邓起翔萌生了开办制冰公司的想法。青才中心积极帮他对接联系市场监管等部门,很快公司顺利开张。目前,邓起翔的企业已与多个行政村合作经营海产品加工项目,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机制,带动一批脱贫户稳定增收。

  记者看到,三层小楼的茅岭镇青才中心,一楼除了服务前台、党建展示区、农产品展陈外,还专门辟有非遗展示区,俨然已成为一家综合性服务机构。“二楼是培训室,市科技特派员实用技术培训班正在上课,三楼是阅览室……”张敏华说,去年下半年,青才中心增设了党代表工作室,希望充分利用党代表的带动力和凝聚力,“让更多青年人才愿回来、留下来,在建设乡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李海明 倪敏 通讯员 黎大荣 赵维龙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