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三变造血”带动“双增收”
2023-10-20 09:4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鹿圈村西红柿种植示范园区内,400余座高标准钢架拱棚整齐排列。鹿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金一边查看棚里作物的长势,一边盘算着发展前景:“自从村里开始发展规模化冷棚种植产业,村民‘家门口就业’有了去处,今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更是首次突破了50万元。”

  鹿圈村的“首次突破”,是围场县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一个缩影。围场县推行“三变”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径,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县3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占比达90%。

  “现在政策好呀!我家除了种地、养牛,村里每个月都给我发300多元的‘光伏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呢!”谈到自家的年收入,大头山乡村民于庆义乐开了花。

  围场发挥光照优势,利用荒山、荒坡等闲置资源建设村级集中式光伏电站,利用村部、农宅屋顶等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一座座荒山逐步变“金山”,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目前全县林业产业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0.3%,有光伏电站收入的村占比达95.19%。

  将绿色能源产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发展“牧光互补”,哈里哈村因此而受益。曾经的哈里哈村“抬头望山秃,低头见河干”,现如今,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同时,哈里哈村积极培育新瑞肉牛、散养肉羊、散养鹿,每年经济效益可达100万元以上。此外,围场还推行“农光互补”模式,将土地集约化、科学化、智能化,重点打造造型松基地,探索林上、林下经济结合的种植模式,加快苗木产业和特色养殖产业发展。

  “一亩地能产贝贝南瓜5000斤,半斤以上的南瓜每斤售价2.5元,都是订单销售,不愁卖。”八顷村村民高中良说。

  八顷村曾是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成立村办公司,以“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科学布局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产业造血、就业致富之路,让村民成为产业链的直接受益者。现在,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有6个项目部同时运作,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

  八顷村的蝶变源自于围场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实施乡村两级书记“党建工程”。该工程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能人“言传身教”,对薄弱村进行经验交流和指导帮扶,抱团发展,整体推进。

  同时,县级组织部门还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组织“五星级”考核及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村“两委”班子任期起始年份为核算基数,每年核算一次集体经营性收入,对增加部分可提取10%用于奖励村“两委”干部,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目前,围场全县有140个村采取自主经营或者合作经营模式发展设施蔬菜、杂粮种植、中药材种植、林果种植、牛羊养殖等产业项目,先后涌现出八顷村、金字村、二十九号村等40余个集体经济强村。

  “4年前,我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不足5万元的村,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如今,集中联建西红柿大棚,百姓过上了红火好日子。”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国介绍说。

  二十九号村的发展,得益于围场推行的县委专班管理、专项资金扶持、专门方案推进“三专一体”机制和“飞地”抱团发展模式。机制采取自主实施与抱团发展相结合模式,累计投入专项扶持资金2.1亿元,扶持144个村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扶持89个村发展“飞地”抱团项目,每村年均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实现了集体经济“削薄提质”。

  本报记者 车婧 尹丹丹

  通讯员 侯超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