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富和王需平(左)交流养羊心得。 王迎辉 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交会处。12月22日这天,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红丰村,气温逼近零下30℃,驻村第一书记马宝富脚步轻快地走在村里刚硬化好的水泥路上。他要去的是养殖户老王家。
当天一早,马宝富就接到了老王热情洋溢的邀请电话:“宝富,今天冬至,上咱家来吃饺子。早点来,你擀皮,我调馅,羊肉馅的!”
马宝富和老王的缘分,要从2023年6月说起。
老王名叫王需平,今年66岁。马宝富6月份从其他村调任红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王需平的老伴是先天性弱视,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孩子在城里工作,老王平时帮人放羊、四处打零工挣钱维持家用,收入低且不稳定。
对这个特殊家庭,马宝富倾注了更多关注。在平时走访交流中,他多次鼓励老王发挥技能优势,圈养山羊来增加家庭收入,但一开始老王并不太愿意。
“养羊我会,但饲料可贵,成本负担不起!”“放心,我会想办法帮你买低价的饲料。”“养出来,卖不出去咋办?”“我帮你找销路。”……
一次一次上门,王需平终于动了心,答应试一试。他拿出8000多元积蓄准备购买山羊,马宝富和村党支部书记尹光日约好日子到他家碰头。三人围坐在老王家的小木桌旁,对于买什么样的羊,那可真是好一番合计。
“若是买小羊羔,虽然便宜但养殖期较长,半年以上才能出栏,养殖成本高不少,不如买‘架子羊’!”马宝富提议。
“架子羊”是当地的俗称,专指三四个月大、村民没养好的瘦羊,因瘦得只剩下骨架而得名。“‘架子羊’便宜,需平有技术,能养好,而且只要3个月就能出栏。”尹光日也觉得这思路可行。
王需平最后拍板,在村里收了20多只“架子羊”,从此踏上养殖之路。
马宝富沿着村道一路走到王需平家,习惯性地先去羊圈看看。天冷,20多只山羊挨挨挤挤地聚在一起取暖。老王养殖技术过硬,这些羊收进来大多只有40—50斤,他精心伺候了3个月,个头几乎都翻了倍,最大的110斤,最小的也有80斤,哪还有当初骨瘦如柴的模样!
当然,这也有饲料好的功劳。当初为了帮助老王降低养羊成本,马宝富联系烘干塔经营者购买了一些筛选下来的碎粮,这些“不入眼”的碎粮经过晾晒之后是很好的喂羊精饲料。碎粮运到家,考虑到老王一个人忙不过来,马宝富常到他家里帮忙一起晾晒、翻弄。
天寒地冻,老王家的玻璃窗上全是雾气。还是在那张小木桌上,等候多时的老两口和马宝富头挨着头,热乎乎地吃了一顿羊肉饺子,边吃边合计卖羊的事儿。
“我出去打听了,今年价格比往年稍低一些。我这养了3个月,多亏你帮忙,就算按低价卖,毛收入都有2.5万元。”老王给马宝富夹了个饺子,感激地说。
“先别忙着低价卖,我在朋友圈里帮你吆喝吆喝。”马宝富说,“我最近一直在找销路,争取年前全卖掉,你们好好过个年。”
“都听你的。今年赚的钱,我琢磨明年再买20只羊养上,太多了羊圈拥挤,不利于羊生长。”“对,今年羊群还繁殖了几只小羊羔,明年的养殖成本肯定低于今年,收益会更大……”
屋外,屋檐下挂满晶莹的冰凌,屋顶积雪反射着阳光。屋里,暖意融融,老王和马宝富吃着喷香的羊肉饺子,算着来年的增收账,笑声传得很远……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王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