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 | 传统农业村如何念好特色“产业经”
2024-03-08 10: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传统农业村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本期板凳会我们邀请到村任职选调生对话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代表们为村里产业发展支招。

  

选调生 李晋枢

付娇代表


杨恒俊代表

陈奭荣代表

主持人:

  李晋枢 到村任职选调生、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范家庄村书记助理

  嘉 宾:

  付 娇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圈内乡细博村党总支书记

  杨恒俊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靖江市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

  陈奭荣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党支部委员

  主持人:三位代表好,我是来自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范家庄村的选调生李晋枢。我所在的村属于城市中心近郊区域,三条城市干道皆穿村而过,村周边新建小区众多。可以说,范家庄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然而,村里当前的主导产业还以农业为主,暂时没有集体经济产业。我想请问代表们,你们村里都有什么产业?当时为什么选择发展这些产业?

  付娇:我们细博村产业较为多元,目前主推肉牛养殖。当初确定发展这个产业,是受我们村山地条件限制,无法推广“烤烟+油菜”经济作物轮作模式。刚好我外出学习发现,外地许多养殖户靠着养牛鼓起了“钱袋子”,加上我们村也有一定的肉牛养殖基础,于是萌生了带领村民共同养牛的想法。通过到昆明、大理考察学习,我们发现,如果能升级我们村的肉牛养殖品种和技术,群众的收益是可以大幅增加的。最终就确定了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

  陈奭荣: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是优质水稻种植。斗山镇优质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不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而且机械化种植技术和环境成熟。因此,我们村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逐步完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我大学毕业后,本来是从事贸易工作。2014年开春时节,我和妻儿一起回到五福村,当起了职业农民,今年刚好10年。这些年来,我和妻子一起下田劳作,学习农场运作、产品经营等知识,学会了操作插秧机、无人机等,为村里产业发展助力。

  杨恒俊:德胜村位于江苏靖江的工业重镇新桥城的最西部,东与三兴小区接壤,南距长江1公里,北接新七公路,西临泰兴虹桥经济开发区,沿江高等级公路西线、北线穿村而过。目前,我们村是农工商贸一起发展。农业方面,我们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品牌,和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有机农产品,发展大棚蔬菜、有机粮食基地、生态养殖园等,打造农副产品全产业链。

  主持人: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都不简单。请问各位代表,你们村在发展产业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

  付娇:推广一个产业确实不容易,尤其是改变群众的传统思维更是不简单。起初,对于我们推广养殖新品种西门达尔牛的想法,村民们都不太看好,他们觉得在家种种蔬菜、养养传统黄牛就不错,不愿意折腾。为了让群众转变思路,村干部每天到群众家中讲品种改良思路、宣传新品种的成功案例,我也带头尝试养。后来,不少村民开始愿意尝试养殖新品种肉牛,等他们赚了钱,其他村民也纷纷跟上了脚步。现在,我们细博村在全区率先实现“千牛村”,产值突破800万元,群众过上了“牛日子”。

  陈奭荣:虽然我们村发展水稻种植有优势,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村早年土地零散、农户分散种地,我们做通村民工作,推动小田变大田,搞规模化种植,成立绿稻农场,注册“奭乡味”大米品牌,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我们重视科技赋能,建立了机械育秧流水线,只需要6名工人,每小时就可以育秧800盘,能满足50亩稻田插秧需求。我们还不断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稻田研学、稻田民宿等。与此同时,我们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培育涉农专业人才,扩宽涉农资金来源,向相关部门申请惠农助农项目,破解了阻碍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等问题。

  杨恒俊:我们德胜村的产业发展,也是个奋斗的过程。比如,当时我想发展有机大米,但我们的土壤需要休耕,怎么弄?我自己开车,把村里的土送到上海检测。在专家建议下,我们花了3年时间休耕土地,再种植水稻。在各方努力下,我们村的有机大米,靠优良品质卖到了几十元一斤。品种单调、产业化难,怎么办?我和村干部们几乎跑遍周边县市,想出“借鸡孵蛋”的点子,将高邮咸鸭蛋、阳山水蜜桃等嫁接落户德胜村,打造“德胜村”牌咸鸭蛋、水蜜桃,攒下了“第一桶金”。这几年,我们还从卖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发展到卖全国的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实现了“买遍全国、卖遍全国”,2023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百万元。

  主持人:各位代表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请问资源禀赋比较一般的普通村庄,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呢?

  付娇:其实,我们细博村资源禀赋也很一般,甚至还较弱。整个村子都在山上,水源、耕地都比较少,以前进村入户都是泥巴路,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占全村一半以上。我们村能如期实现全村脱贫,关键还是离不开产业发展。当然,村上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指导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引带动,更离不开村组干群的支持与努力。我认为,不接地气的产业是不长久的,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既要看看自己村里有什么,也要看看其他村在发展什么,多探索多尝试。

  杨恒俊: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千万不要盲目“抄作业”。因村制宜,是因为每个村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条件不同,所以选择的产业必须适合本村实际。当然,产业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在人。村干部如果不懂经营,就别盲目尝试,不然还得让村集体和村民来“兜底”,这就是“量力而行”。

  陈奭荣:我同意杨恒俊代表的观点。对于资源禀赋不足的村,建议首先用心挖掘本村能人,同时加大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开阔视野和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其次深入挖掘梳理本村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创新村村合作、村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充分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拳头产业。

  本报记者 刘凤双 聂伟

  许露露 朱秀霞

  通讯员 陈艺锋 梁园园

  康文明 周露 张妍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