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凉水村,坐落着丽江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园。4月,第一波菌菇抢“鲜”上市时,记者走进产业园,看到了一幅火热的景象:各式各样的食用菌菌棒从流水线上翻滚下来、“排队出厂”。
产业园的运营方是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其食用菌产品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品”,野生菌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这个“头部企业”为何还要扎进田间地头,做起菌棒“小生意”呢?
“菌棒是食用菌产业的‘芯片’。我们要把大家的‘菜篮子’和‘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园区负责人、中源公司副总经理秦飞打开了话匣子。中源公司把产业积极往前延伸,建立菌种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经过多年攻关,破解菌种选育、种权保护和中试等难题,拿下了35项国家专利,打造了一套自主可控的食用菌产业链体系。
一个专注菌种开发的“菌工厂”究竟长啥模样?
记者看到,园区占地近1万平方米,仅用工35人就实现了高效运转。各种电子化智能场景,在园区内随处可见。在最核心的菌种培育车间外隔窗向里眺望,工人们须经过全面消杀、穿戴好全套防护用具后才能进入。车间内,液体菌种罐依次排列,流水线上的菌棒一批接一批,经过液体接种、装袋后送出车间、转送到育种室。
打开13号育种室的门,已接种好的菌棒堆成了一摞摞小山。育种室采用的是自动化智能控温技术,可自动调整菌种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24小时不间断监测菌棒。园区还根据不同食用菌生长的特性,“人工模拟”出最适合生长的环境。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样一个智能化园区,可轻松年产菌棒5000万棒。
住“空调房”的黑木耳、“睡在你上铺”的猴头菇……园区也是永胜县和中源公司合作的一块“共富试验田”。永胜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云南省食用菌主产区之一、省食用菌产业大县,永胜县在食用菌种这个细分产业领域里不断创新突破,“把‘一米宽’的水井掘到‘百米深’”!通过与中源公司、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等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方式,目前已成功培育食用菌品种327个,实现了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栽培、出口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味”和“创新味”成色足。
产业园不仅卖菌棒,还“卖”种植技术。在大棚展示区里,矗立着大小70多栋大棚,从造价几百块的简易棚到造价百万级的智能大棚,不同款式、不同材质,应有尽有,“就像买商品房先看样板间一样,我们的大棚也有70多款‘样板间’,菌农跑来逛一圈,适合买哪种,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热情地推介起来。
记者了解到,园区既推广高科技,也向群众“吆喝”一些实用的土方法。比如,园区培育的食用菌有长在地里的,也有“睡在架子床上”的。而园区推荐的“架子床”款式,既有不锈钢的,也有便宜的铁质架,“自己就地取材,依葫芦画瓢打上几个木头架子也能用!”工作人员主动说起省钱小妙招。
“我们还有上过太空的羊肚菌呢!”秦飞告诉记者,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其中就有中源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食用菌菌种。“我们正在对太空菌种进行分类种植、综合性状考察和筛选等后续研究,进一步选育出适应本地不同地区的优良品种,为群众带来更多收益。”科研人员表示。
小蘑菇释放大“蘑”力。凉水村党总支书记黎尚进高兴地说,村民将300余亩闲置土地租给中源公司作为食用菌栽培基地,拿一份租金收入。村里200名群众就业就在家门口,参与园区食用菌的采摘、包装等工作,年人均增收3.6万元。
永胜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士表示,永胜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重点主导产业来抓,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和品牌打造,着力建设一个现代化栽培示范园、一批林下仿生种植园、一个精深加工产业园,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全县已推广种植各类食用菌18197亩,实现食用菌综合年产值5.4亿元。规划到203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万亩、林下保育促繁达20万亩,让更多的“凉水村”热起来,以“小致富伞”撑起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聂伟
通讯员 永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