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书记”塑像。 闫新华 摄
春到西柏坡,山明水秀,松柏苍翠。75年前,同样的春天,中共中央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踏上“进京赶考”路。
西柏坡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是革命的摇篮,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近日,记者行走在这片红色热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喜看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温“进京赶考”之路
4月8日,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的塑像傲然屹立。这组群像的名字叫“赶考”,每天来这里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
时针回拨到1949年3月23日,带着“两个务必”的庄严承诺,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去回答“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彼时,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转折。如何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
说起西柏坡的故事,讲解员高杰刚声情并茂、滔滔不绝,讲到动情之处,还为游客们唱起当年的民谣:“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民谣传唱的,是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在西柏坡,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这些故事都藏在了土坯房前、老槐树下、大碾盘里……如今,历史中的西柏坡村早已淹没于水下。上世纪50年代,为了根治滹沱河水患,国家兴修水利工程,在平山县修建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淹掉了坐落于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人也从稻麦两熟的“米粮川”搬迁到贫瘠的高岗旱岭上。迁村前夕,为了保护革命圣地,乡亲们顾不上自己的房屋,将中共中央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不少地拆下来运到山上,原样重建了如今的“中共中央旧址”。浓浓的鱼水情,在岁月中无声沉淀。
新时代书写“新答卷”
巍巍太行,山脉青青。搬到了山坡上的西柏坡村村民,人均耕地由原来的5亩锐减为不足0.3亩,日子一度过得十分艰辛。村民们尝试办过焦化厂,组建过货运车队,开过运输船……但是生活依旧没什么起色,西柏坡人走向富裕的道路并不平坦。
在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振祥看来,小山村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13年夏天开始的。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再次强调“赶考精神”:“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闫振祥告诉记者:“听当时参加座谈会的党员代表回来说,总书记特别关心咱们老区人的生活,惦记着西柏坡旅游业的发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照亮了西柏坡人新时代的“赶考”征程。为了能早日奔向好日子,西柏坡人感恩奋进,铆足劲谋发展。村里明确了“旅游立村、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村民们有的在西柏坡景区卖起了纪念品,有的开起了旅游观光车,有的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闫二鹏家开的平山县西柏坡招待所是目前村里最“豪华”的一家,是村里红色旅游的创业标杆。4月9日中午时分,记者一行还没走入招待所,便听到了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今天中午有11桌客人用餐。”闫二鹏笑着对记者说:“每到旅游旺季,我家的20间客房根本不够住,而我也正是看准了西柏坡的旅游业前景,才选择在大学毕业后回村接手家里的生意。作为新一代西柏坡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全力把西柏坡的红色文化传承下来、宣传出去。”
近些年,随着到西柏坡村的游客越来越多,闫二鹏也扩大了经营规模,建了一栋新楼,其中两层是餐厅,一层是会议室。而他的生意也从招待所延伸到了饭店、照相、旅行社、红色拓展基地等多个领域,年收入比刚接手时的10万元翻了好几番。最近,闫二鹏又打起了新算盘。他瞄准了年轻人崇尚自然的爱好,准备在村里开辟户外露营、烧烤等新业态。
搭乘红色旅游“快车”的西柏坡人还有许多。目前,西柏坡80余户几乎家家吃上了“旅游饭”,全村的农家乐发展到了近20户。为了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里将两栋旧房翻新发展民宿,目前正在进行竣工验收,不久将对外营业。站在村口抬眼望去,白墙灰瓦的农家院整洁漂亮,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到了各家各户,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来到“赶考”出发地,探访“赶考”足迹,寻找前行力量。
“赶考”脚步永不停歇
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带动了西柏坡村,也辐射带动了周边的小山村。位于西柏坡镇中部的北庄村,曾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中央青委和中央电台等机关所在地,还是著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
2021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说:“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们带领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摘掉了贫困帽子,我感到很高兴。”总书记的回信给了北庄村人莫大的鼓舞,也为北庄村的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谋发展,实事求是觅路子,是我们北庄村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着力点。”说起治村“秘籍”,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头头是道,“北庄村紧邻西柏坡景区,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就是村里最大的优势和方向。”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北庄村与河北靖昊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合作,深挖红色资源,推动绿色振兴,创办了团结食堂、北庄特产馆,建成了精品民宿院落、田园综合体……昔日的贫困村,早已蜕变成为美丽的幸福村,村里的变化一年一个样,村集体年收入已近100万元。“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这里被生动地演绎,给每一位到访者以鼓舞和启发。
加速奔跑的,还有坐落在北庄村对面的南庄村。南庄村作为中央组织部旧址所在地,红色底蕴深厚,每年吸引近2万人次的游客到此参观学习,而这也是南庄村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传承好西柏坡精神的同时,南庄村目前正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为村民增收,利用村民闲置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种植花椒,搭建冷库……
“我们村的发展起步晚,还要向先进村多学习。”南庄村85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谦虚地说,“如何谋划好村里的各项工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让越来越‘卷’的红色旅游市场‘出圈’,是我们这些年轻干部新的‘赶考’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赶考”路。在西柏坡,75年来,“赶考”的精神薪火相传,“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赶考”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本报记者 车婧 杨涌
通讯员 张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