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把自己活成一粒种子,继续扎进田间地头。”这是今年五四青年节,朱霞对自己的叮咛与展望。
2017年,朱霞从城市回到乡村,接过父亲的犁耙,成为乡村振兴答卷的一名书写者、追梦人。如今,她蝶变成为湖南省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接力归乡,爱是底色
“我有很多田,我的生活有点甜。”湘妹子朱霞笑眯眯地说出这句话,身后的春风拂动刚插的秧苗,田间的新绿包围着这个手脚麻利的“女庄稼汉”。
台九村是朱霞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她投入7年青春和心血的乡土。她和自己耕种的5800亩农田一道,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因爱逃离,又因爱回归的故事。
“我从小就喜欢风吹稻浪,喜欢在田野里奔跑,是家里最调皮大胆的孩子。”朱霞说,家里的老宅外,有一片荷叶连天的水塘。在一个盛夏的午后,邻居在池塘清洗东西时,看到眼前的荷叶下有动静,拨开用杆子一挑,竟然发现了因贪玩不慎溺水的小朱霞。尽管获救及时,朱家父母还是惊出一身冷汗。
为了让贪玩的朱霞能平安长大,朱家父母作了一个决定:举家告别乡村,进城讨生活。
2012年是朱霞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在长沙工作的第二年。父亲朱东阳突然宣布:要回乡种田。原因是朱霞祖父母的身体突发状况,“老人家要照顾,家里的一片田地也不能荒废。”
此时的朱霞,还不知道几年之后,自己也会选择踏上父亲走过的路。
“所有人都劝我,你要是种到一半不想种了,怎么办?这不是开玩笑!”进还是退?朱霞困在了农村和城市的选择里。可看着父亲拖着病体在稻田里忙碌,再看看盼着亲人归乡留守村里的老弱妇孺,“也许自己能做些什么?”朱霞的心里有了答案。
2017年,朱霞带着一丝迷惘但更多的是坚定,开始了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子。
以土为根,大放光彩
朱霞对乡村的喜爱是真挚的。在农事上,她放开了胆,一边摸索一边“拼命”。
近两米高的农机,朱霞硬是爬上去说开就开,吓得朱东阳一身冷汗。“机子那么高,你人小小一个,摔下来要怎么得了!”“不怕,土松过,软得很,真掉下来嘛,你就当我滚了个泥巴浴是咯。”朱霞和父亲开起了玩笑。但她眼里的倔强和坚定,在老父亲的心里悄然种下一粒信任的种子。
第一年与田地的磨合,朱霞自述是啃硬骨头。“开弓哪有回头箭。”她说自己是跟在父亲身后的“小跟屁虫”。朱霞说,“父亲育秧、割稻、甚至开着‘小毛驴’在田里转悠,我都有样学样。”
从浸种催芽,到播种插秧……没有接触过农事的朱霞从“农盲”变身“农忙”,一趟趟跟班下来,她顺着父辈的汗水,很快摸到了农事的“筋骨”。
而此时的她,也对着身后的田琢磨出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田地里的机械操作少,传统农耕方式极易让体力透支,老黄牛式的单一的农耕技巧,只能让稻谷的产量维持在及格线。遇到异常气候,农人的心就挤到嗓子眼,生怕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这种“望天收”的种田方式,让朱霞“看不惯”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她心疼于自己的父辈们仍在田里打拼,年轻人却与土地愈来愈远,“农业不能只是这样。”朱霞道。
耕耘天地间,才能端牢中国碗。在朱霞心里,“中国田”的希望和未来,既需要更多的青年把眼界和心意都扎进泥土中,更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把智慧和汗水化作耕种的“科技肥”。
说干就干,朱霞一方面向乡里的青年抛出“橄榄枝”,建起一支70余人的专业务农队伍。另一方面,咬牙钻研最新的农业技术,带头报名县里组织的农机手培训,建起育秧工厂,商品化育秧,破解大伙儿种田的痛点。
一声科学种田“集结号”,让台九村不少35岁以下的年轻新农人紧跟她的步伐,在沃野间步履不停。“咱们买十几万元一辆的小轿车舍不得,但买农机就舍得。”从播种、插秧、收割到旋耕,百余台新型农机如数登场。在经历了操作不当导致“泥土与草叶乱飞”等挫折后,难以驾驭的“十八般家伙事”,渐渐听话起来,成为得心应手的“下地神器”。
与农事匹配的科技升级后,朱霞更迫不及待地向外界分享她的“科技种田经”。朱霞得意道,“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我们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数据都是实时的。”
朱霞在田野间立足的这份满足,也感染着这支年轻“新农人”队伍里的成员,带着他们一起收获一份收入,也让他们完成对新农民身份的认同,以及坚定那份向下生根的信念。
农机手廖平就是跟随朱霞的第一批“新兵蛋子”之一。从对土地耕种一窍不通的一张“白纸”起步,几个年头干下来,廖平成了能熟练使用插秧机、无人机在田野里大显身手的“新农人”。廖平坦言,朱霞像一道光,带着一群年轻人,“学会了和土地打交道。”
农旅赋能,守望希冀
“敬畏土地,才能喜闻稻香。”朱霞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满是诗意的话。
她还想着把这份“诗情画意”融进眼前会飘着稻香的乡野家园,更希望能把这里的每一分田和水都转为哺育家乡的养分。目前,朱霞管理的5800亩土地上,种着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年生产、购销优质原粮1万余吨,解决就业100余人,带动全县158户440人增收致富。这张成绩单,也让朱霞明白了,自己没有辜负父亲当初那份信赖与期待。
带着这份“乡野答卷”,朱霞挑上了一副更沉甸甸的担子:2021年,乡亲们一致推选朱霞为村委会主任。
田野阡陌,一个新点子在朱霞的心里发芽:发展农文旅,进一步美化家乡面貌,让脚下的乡土,变成一首更值得吟唱的山水田园诗。
在朱霞和乡亲们的努力下,一座上下5层、功能齐备的乡村振兴馆即将竣工开放。“一楼做农产品展区,也包含了交易直播等销售手段展示,二楼主要承担对本地农民的培训功能,包括新农人的技能培养……”朱霞说,新馆建成后,重点会在培训上下功夫。“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在田野上发光发热。”
下一步,朱霞打算和大家一起筹建“粮食博物馆”,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希望利用稻田、台源乌莲和母亲河蒸水河的自然风光,引进农耕文旅项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生态‘农旅饭’。”
新秧苗扎根在青野沃土,而朱霞的人生也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再度启程,等待着与土地又一次深深相融。
记者手记 >>>
一束热烈、温暖、赤诚的霞光
朝霞熹微,晚霞赤烈。最初通过微信联系上朱霞,被“半天朱霞”的昵称吸引,翻阅她的朋友圈,扑面而来的是她作为农人的安心和快乐。
“人为禾苗弯下了腰,禾苗就会为人挺直了背。两个生命相互奔赴中成就了一片天,希望就开始一天天生长。”读着朱霞在耕种时留下的文字,无论是一粒极小的种子,还是一棵青翠的秧苗,甚至是一棵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树,朱霞都有着自己的角度和感受。我被这位文采斐然“女农民”的细腻和真诚所打动,在其后的采访中,更被她的韧性和乐观所感染。
晨间和傍晚时分,半满天际的霞光,映照着农人的脸庞,勾勒他们早已与土地相融的侧影。这幅画面也与“半天朱霞”的微信名相呼应起来。正是这一束覆盖沃野的霞光,直观展开了朱霞生命的层次和底色:热烈、温暖、赤诚。
而当青春的她穿行奔波在稻花谷穗间,大地和泥土又赋予了她一身田野朝气的“欣”、精耕细作的“辛”、闯出天地的“新”,更多的是在天地中的“醒”。
也正是这份清醒,让朱霞敬畏土地,扎根沃野。就如同她在备忘录里写下的那样:“只要头顶有光、脚下有土、禾苗不倒,人就可以挺立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