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为农牧民服务。 钦佩 摄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地广人稀,地处边疆,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地理位置劣势是新巴尔虎右旗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只“拦路虎”,但是近年来,该旗的畜牧经济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就边疆牧区人才队伍引育工作,采访了新巴尔虎右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万勇。
记者:丁部长您好,新巴尔虎右旗目前各类人才的基本盘是什么样的?
丁万勇:地理位置偏远,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难点痛点。不过,针对牧区地域特点,本着自力更生“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我们考量的是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之上,坚持“内培外引”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旗各类人才总量为4392人,占全旗人口总数的11.41%。人才总量稳步提升,各类人才不断汇聚。人才队伍呈现以实用人才、党政人才为主,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社会人才为辅的特点。全旗人才队伍正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党政人才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除了牧区实用人才外,剩余五类人才队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50%以上,牧区现代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趋向合理,为乡村振兴和牧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牧区人才对牧区有着天然的热爱和归属感,能够深深扎根于牧区,适应牧区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推动牧区发展,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愿意为牧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牧区人才培养的策略、模式和重要举措。
丁万勇: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打出人才队伍建设“组合拳”,出台《新巴尔虎右旗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打造了一支懂牧业、爱牧区、爱牧民的高素质牧区人才队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辩证处理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关系,围绕推深做实“十个一”人才计划,聚焦本土人才短板精准发力,更加注重靶向引育做大人才增量。
着眼本土培养,精心打造人才队伍。围绕推进实施“十个一”人才计划,千方百计把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人才出来、用起来。聚焦现代畜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一苏木镇一名科技特派员”计划,以培养一批草原上的“土专家”“田秀才”为目标,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通过科学的畜牧业养殖技术给牧民群众创造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聚焦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实施“一嘎查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引进本土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引进的大学生人才从牧民中来、到牧民中去,直接参与嘎查事务管理,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源头活水”。聚焦打通法律服务牧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实施“一嘎查村一名法律顾问”计划,以“律师+司法所所长+干警”形式组成基层法律服务网格,提供法律支持援助,最大限度满足牧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着眼长远发展,谋划实施引才战略。着眼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发挥事业单位核心岗位“粘性”效应,充实到政法、宣传、卫生等党政事业单位核心岗位,努力创造良好条件,使高层次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聚焦事业发展需求,实施急需紧缺型人才引进计划,精准科学设岗设编,引进医疗卫生、畜牧业、招商引资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聚焦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进计划,助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满足牧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着眼产业振兴,全力推动产才融合。聚焦牧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人才需求,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和强有力的畜牧技术推广业务骨干。开设畜牧产品品牌打造、畜牧养殖技术等特色课程,以线上线下形式举办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培训班,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计划,强力释放人才示范引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引进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培育,我们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发掘和提升人才的潜力。比如加大旗域内畜牧业引领企业培育,围绕筹建“西旗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契机,培育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旗羊肉”专用标志企业8家。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持续开展电商培训,覆盖牧民、经营主体等各类人员近千人。
在经验教训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要更加注重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要因才施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记者:您对牧区人才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何展望?
丁万勇: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牧区建设,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通过持续的培养和发展,使人才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布局,满足牧区发展的各种需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牧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成果。
我们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在牧区工作和发展。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牧区人才工作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