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一角。(晋中市委组织部供图)
巍巍太行,千里苍茫。
7月,太行腹地,虎头山脚下,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红旗广场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闪闪发光。
大寨村宋立英土特产店,94岁的宋立英正坐在店里,看着在店内忙着接待游客的儿子。她是大寨村第一个女党员,也是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之妻。土特产店是20世纪90年代开起来的。儿子儿媳退休回来后,继续经营土特产店。
在宋立英的记忆里,过去的大寨村土山土窑洞,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大伙儿日子过得相当紧。1963年8月,大寨村又遭遇连降7天的大雨,全村房子塌了,庄稼毁了。那一年,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宋立英和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起,白天修坡,晚上修窝,重建起崭新的窑洞。
经过一批又一批大寨人的艰苦奋斗,“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海绵田”,穷山僻壤成了太行山上的“小江南”。
1966年,在中央领导的倡议下,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自此,大寨和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大寨村沉寂了下来。全村只有一座年产5万吨的小煤矿,村民依旧靠种地为生,勉强维持温饱。
当此际,有一个“铁姑娘”受命而来。受山西省委委托,郭凤莲回到大寨担任村书记,办起了一大批企业,并开始发展旅游业。
如今,很多企业已不在,但旅游业依然朝气蓬勃,是大寨的关键产业。2013年,大寨村关停污染重的水泥厂、发煤站等企业,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走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新路。
7月10日,大寨村口,一辆又一辆私家车、旅游大巴先后驶来,停靠在村口道路一侧。村里讲解员李晓淋笑盈盈地迎了上来:“欢迎你们来大寨!”李晓淋告诉记者,大寨景区10多名讲解员都是本村村民,大家月薪在3000多元,“都挺有干劲的。”
走进村里,临街店铺里售卖纪念品和土特产的村民张沈莉,正忙着接待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张沈莉的小店年收入5万元左右。她家土地托管给村集体耕种,流转费每年在2000多元,再加上旅游分红3000元和过节费每家每人1000元,“收入不比出门打工少。”她笑意盈盈地说,“今年村里开起了窑洞民宿,我家的旧窑洞已经租了出去,年租金6900元,真不低呐。”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春生介绍,民宿项目一期投资1300万元,结合大寨历史文化和“铁姑娘”的故事,一院一特色,把村民搬迁后的废旧窑洞用起来,打造成不同风格的民宿,可以多解决20多名村民就业。
依托红绿资源和历史文化,大寨村还大力组织汽车越野赛、书画创作行、徒步穿越等各类活动,通过写大寨、摄大寨、画大寨,全方位拓展乡村旅游的深度,带动村民增收。
把群众的饭碗和笑容时刻记在心上并为之奋斗,是大寨村历届党支部的初心与传统。经过拼搏,2023年,大寨村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500多位村民中有260人在吃“旅游饭”。“今年,去浙江学了‘千万工程’经验,触动很大。回来后,我们进行旧村改造,还原历史风貌,并打造新的会客厅。”贾春生信心满满地说。
对大寨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重要心得是:绿字当头、农字不丢。
7月的狼窝掌景区周边,错落的梯田、雨后的片片玉米地,是那样的青翠欲滴。狼窝掌是大寨村“七沟八梁一面坡”中最长的一条干河沟,沟深且坡陡,到了雨季来水面大,水土保持不易,难以种植庄稼。大寨村就把植树造林当作生命线工程来做,这才有了如今的狼窝掌。
站在梯田上鸟瞰着山村,贾春生表示,富裕起来的大寨,现在正带动周边25个村共同发展,“大家共同奋斗,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