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四川农科村:“农家乐发源地”里看先行
2024-08-09 12: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农科村“徐家老宅”。(农科村村委会供图)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一庭一院,安静古朴。一座青砖褐瓦的老宅尤为醒目,它就是中国第一家农家乐雏形——“徐家大院”首次开门迎客的原址。

  光阴流转近四十载,徐家老宅已蜕变为一处纪念馆。顺着篱边小径向内望去,半园杏松盆景、几屏楹匾线画,当年的老陈设、旧物件,无不向来人讲述着第一代农家乐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春风初拂之时,农科村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传统农业小村落,随着花卉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为了解决游客的食宿问题,村民们开始尝试提供用餐服务,这一无心之举,却意外地孕育出了中国农家乐的雏形。1986年,村民徐纪元大胆创新,将自家的农家院落改造成接待点,为游客提供农家饭和住宿服务,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就这样在农科村诞生了。

  “徐家大院”的成功很快迎来村民的纷纷效仿,一时间,“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特色花卉盆景,这种独特的休闲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科村也因此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

  “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成功。”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红火的农科村农家乐瓶颈初显。客流小了,生意淡了,农家乐经营者们在不断迭代中慢慢转型。目前,第五代“徐家大院”仍以乡村酒店的面貌延续着农科村“农家乐”的传奇,也以更专业和精细化的文旅服务,继续书写着农科村人敢想敢干的“首创精神”。

  小桥流水旁,盆景仍争艳。农科村自古就以川派盆景和国兰栽培闻名,尤其以“三弯九拐”的盆景造型跻身于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列。“我们以盆景为媒,实现了从‘破’到‘立’的华丽转身。”在农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磊看来,农科村怀抱着双重品牌与资源。“这里从古至今是川派盆景之乡、大儒杨雄故里,千年的草木灵气、大儒文韵,都赋予了农科村人传统的审美、筑家的技能与底蕴,也为现代产业开弓向前发展提供了质感与张力。”张磊说。

  农科村,在游客潮涌中谋发展,潮退后,在静谧中求蜕变。

  为重塑农科村农家乐的风貌,村委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巧妙融合杨雄故里古韵、盆景艺术瑰宝与川西民俗风情,突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中国盆景—兰花艺术和乡村休闲旅游”三大主题, 规划编制农科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建设“中国现代田园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的需要, 预计投入15亿元完善配套功能。

  重新审视并珍视农业农村的宝贵价值。通过特色镇建设、川西林盘修复等举措,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生,一幅幅“绿水青山绕村郭,田园牧歌入梦来”的画卷徐徐展开。“自2020年起,农科村连续三年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殊荣,这份荣誉背后,是农科村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张磊说。

  “人怎么来,地怎么用,钱谁来出?”张磊介绍,回答这些问题,农科村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公司化运营,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并实现村落整体策划、包装、营销、招商,以一村带十村,多元混合发展,结合三权分置,采取转让、联建、入股、租赁、托管的模式,吸引投资人进行“腾龙换凤”,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我们把农科村打造成了年客流量200万人次的亿元村,这两年又打造了泛农科村‘国际乡村会客厅’主体名宿聚落群。”

  现在的农科村村貌焕然一新,柏油路宽阔整洁,指示牌雅致统一,古亭子云亭添韵,汉代俑像沿街而立。村中漫步,家家户户后院门扉轻启,小径蜿蜒,引领游客走进田园宅院,感受乡村之美。从最初的“花间轻步,果香盈袖”的朴素农家乐,到“耕读传家,诗意田园”的乡愁经济新潮流,再到如今“公园城市,乡村韵味”的和谐共生,“农科村”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万千乡村蝶变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周晶 实习生 蒋歆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