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丨到村一件事,小事也不易
2024-11-29 09:3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夏末,河北省廊坊市2024年新录用选调生们开始了他们的基层锻炼历程。他们从一件件小事、实事入手,把握村情民情,锤炼过硬本领,亮出昂扬的起跑姿态。本期板凳会,我们邀请5位选调生聊聊他们到村后开展的印象深刻的事。

  主持人:马燕

  本期嘉宾: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期板凳会。到村一件事干了啥,请大家简要谈一谈。

  李 洋:入职的第二天正赶上暴雨,我所在的东张务村是重点防汛区域,我第一时间加入了防汛队伍。

  杜盈盈:我忙着为老人“刷脸”认证。今年9月,小厂村定期开展的养老待遇和高龄补贴的集中认证工作开始了,我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帮助老人完成刷脸认证流程,确保每位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及时、准确地享受国家的养老待遇和高龄补贴。

  蔡 曾:老年人是电信诈骗的高危受害群体,到村后,我和村干部一起着手组织开展反电信诈骗宣传工作,除了走访入户时面对面讲,还把村民集中起来以案说法。

  胡红立:到村后,村干部带着我对村中的商家走访排查,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用火安全、食品安全的宣传。

  朱凯晴:我到村任职的第一项工作是宣传人才政策。为助力农村优秀大学生返廊就业和吸纳更多优秀企业返乡投资,大力宣传廊坊市“人才十条”和企业“人才六条”,提高农村居民和企业的政策知晓度。

  主持人:村级事务细碎繁杂,要把一件件小事办好、办实并不容易。你们是如何把实事办到村民的心坎上的呢?

  蔡 曾:反诈宣传重在让村民听得进、听得懂。我向有经验的朋友请教,为活动争取专业指导,确保宣传内容准确可靠;认真梳理各类诈骗案例,精心制作“明白纸”。为了不落下一户,我挨家挨户动员,在村民常聚的地方讲解。现在,村民们接到陌生电话或者收到可疑信息时,都会提高警惕。有时候在村里走访,能听到大爷大娘闲聊说:“咱可不会上骗子的当!”听到这些,我心里特别开心。

  杜盈盈:我觉得我发挥的是“信息桥梁”的作用,除了积极地为一些对政策存在疑问的老人进行细致解答,对一些不熟悉智能手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主动上门帮助他们完成在线注册、资料提交、刷脸认证等步骤,代为完成申请或认证手续。截至9月底,小厂村407位适龄老人已全部完成认证。

  胡红立:我尽最大努力做好宣传员,用大白话把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讲明白,让大家能了解其中的好处,还让大家更清楚防火要注意啥、着火了咋跑、消防器材咋用等。10月中旬,我与村干部一起走访了元里村商户11家,其中小吃店3家、超市4家,烟酒店、卫生室、美容店、理发店各1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宣讲,我感觉到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不少。

  朱凯晴:人才政策宣传的两个阶段,我都亲身参与其中。第一阶段我们深入一线,与村民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我和8名在校大学生、7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11名个体私营企业家面对面访谈,发现大家对人才政策都所知不多。第二阶段是线上线下联动宣传。9月起,我和村干部在村委会广播室多次播报廊坊市“人才十条”和企业“人才六条”政策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微信便民服务群,为村民们答疑解惑。截至10月,我们共组织观看相关政策视频活动4次,走访企业6家,还在线为10名大学生做了答疑。

  李 洋:防汛中,我和同事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转移、抢险、救援等各环节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广泛宣传防汛知识,提高村民的防汛意识和自救能力。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我们第一时间运送各类防汛物资,巡查河流、堤坝、排水系统,及时清理河道沟渠。洪水灾害过后,我们第一时间修复了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确保村民的正常生活。

  主持人:看来各位的到村一件事都完成得很好,值得点赞!接下来请大家再分享一下各自的收获体会。

  杜盈盈:刷脸认证是小事,也是民生实事。有了这次经历,我做好基层工作的信念更加牢固了。要把群众工作做好,我认为关键是要放下身段扎扎实实地做。老百姓是最实在的,他们只看你做得怎么样,而不是说得如何好。

  蔡 曾:反电信诈骗宣传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成长,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懂得了责任担当的意义。今后,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带去便利,和村民一起让村子变得越来越好。

  李 洋:防汛救灾那段时间,我和村民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总算是一起挺过来了,我深深感受到团队协作有多重要。只有大家团结在一块,才能迅速有效地应对灾害。其实,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平常处理村里事务,都必须直面他们的需求,听听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朱凯晴:来到北三王村之前,乡村振兴于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经过这几个月的亲身实践后,我深刻认识到人才吸纳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此外,乡村工作得将心比心,不能机械行事,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胡红立:记得刚到村里那会,和村民说话都不利索,现在不一样了,我能跟他们热乎地唠嗑,关系也亲近了好多。村务工作上也逐渐得心应手,不管是宣传农业政策,还是在村里组织文化活动,又或是农田水利、调解纠纷这些事,我都能参与进来,也干得越来越像样了。

  本报记者 马燕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