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垦乡村”如何发展循环农业
2024-11-29 09: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华西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区最西端、绿华镇的西北部,是20世纪70年代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中围垦而来。远离主城区经济活动、出行受岛屿地形限制、发展起步较晚,种种制约因素使得华西村无法借鉴上海市近郊乡村的发展模式。由此,在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上做文章,用“循环农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是华西村破题的方向。

  基于地广人稀的村情,华西村引入上海崇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探索建立“种养循环”的关键中枢,用高效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填补人力资源的缺失,初步串起一条联通“生态保护”与“集体致富”的自循环链条。

  但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尽管华西村引入的工艺处理技术先进,理论上每年可处理猪粪和秸秆废弃物近10万吨,生产电量506万度、高品质有机肥3万余吨,但实际表现出的互惠效果和盈利能力却不及预期,种养循环型现代农业落地生根仍需突破三重限制。

  其一,种养循环型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回款周期长、前期研发投入高,利润空间限制了融资水平和规模化再生产;其二,有机肥产品的主力购买群体为价格敏感人群,农户往往将价格作为选品的主要因素,种养循环产品面对低价竞品表现不力限制了产品销售;其三,农作物的产出具有周期性,且农业废弃物对存储的要求较高,此类客观的障碍因素对产品的全年稳定供应提出挑战,限制了种养循环产业发展。

  推动种养循环型现代农业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还需要精准把脉、多措并举、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立足眼前,用“小循环”带动“大循环”。针对种养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客观障碍因素,乡村应动员村内经营主体的积极力量,发挥存储资源优势,帮助抵御农业废弃物原材料供应环节的周期性波动。华西村应探索与村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联动,针对废弃物存储要求高、成本大等问题,租赁项目新建仓库用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存储,构建小循环网格化处理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例如可以在华西村内推行“以废换肥”“定向回收”“参与补贴”等惠农形式,将村内小农生产群体切身利益与村内项目发展适度绑定,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小型循环农业模式。

  确保储备,汇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种养循环型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往往需要充足的人才、技术、资金储备,唯有此,才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方面,华西村要积极争取种养循环类项目的各类政府补贴、金融专项债,建立项目信息发布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和参与项目。另一方面,华西村要充分发挥本村培育果蔬的经验优势,为种养循环项目提供肥料效果检验的试验场地和验证场所,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

  着眼未来,培育绿色产品消费理念。种养循环型现代农业的长期发展,关键在于消费端对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广泛认可。华西村应着力加强对本村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注册商标、建立品牌体系、创新销售渠道等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吸纳产品进入区内推荐名单,为产品质量背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应倡导农户支持绿色消费产品,通过知识科普、产品宣讲等方式引导农户关注此类产品,通过积分制激励、专项补贴等方式帮助农户培育此类产品的消费习惯。

  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子昕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