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丨这一年,我们解锁了“成长密码”
2024-12-13 09: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刘凤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4年已近尾声,重庆市云阳县2023届选调生到村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四季。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克服了初来乍到时的本领恐慌。本期板凳会,记者邀请了其中4位选调生,请他们回顾这一年多的成长,分享各自解锁的“成长密码”。

  主持人:刘凤双

  本期嘉宾:

  胡臣瑶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李 琳 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巴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

  綦 婷 重庆市云阳县水口镇老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叶 宇 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柏坪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初来乍到 本领恐慌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期板凳会。转眼又来到了年末,大家也已经到村任职一年多。回顾这一年,你觉得自己刚到村时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

  胡臣瑶:初到基层,遇到群众询问政策、办事流程我常常“一问三不知”,半天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记得有一天,一位村民气呼呼地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当时大厅只有我一个人,他质问我:“我家为什么不能评低保?”由于当时我尚未熟悉低保的申请条件,加上也不了解这位村民的基本情况,我一时之间回答不上他的问题,心里顿时紧张了起来。我试着安抚了这位村民的情绪,电话请教了同事才化解“危机”。

  李琳:我最欠缺的就是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读书时,我学的是通信工程,平时只和仪器、电脑打交道,对基层工作和群众沟通都十分生疏。刚来不久,我被安排与网格员一起开展“一标三实”的工作。当时,我去敲群众家门,还有人觉得我是骗子。后来,我积极参加院坝会、主题党日等活动,在村民面前“刷脸熟”,和村民们唠家长里短、讲镇村政策。在一件件“小事”和一个个“小忙”中,我才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

  綦婷:我和李琳差不多,最欠缺的也是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在与群众相处时会因为陌生而感到局促。入职的第一个月,我需要扮演一天“临时妈妈”,陪同村里的一名留守儿童参加活动。作为一名独生子女,我从小没有照顾弟弟妹妹的经验,更别提去照顾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孩子。那天上午,我们几乎是“零交流”,但经过几个游戏环节,我们逐渐熟悉起来。活动结束时,他主动帮我戴上红领巾,一股暖意涌上心头。我也因此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叶宇:我最欠缺的是上传下达的协调沟通能力。村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把村民所虑贯穿到政策实施的全流程,让群众的接受度更高、工作做得更顺畅,这无疑难倒了我这个“基层新兵”。例如,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中,乡亲们对网格治理、数字赋能都不了解,对信息采集、上门走访都有些抵触,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让我很是苦恼。

 

  实践课堂 摸爬滚打

  主持人: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相信你们都有了很多进步,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李琳:这一年,通过不断地学习,我逐渐成为了“政策通”,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社保、医保、低保等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咨询最为常见。作为村里的一分子,我现在能熟练掌握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策内容、适用条件、实施时间等相关信息,再也不会被群众问得“哑口无言”了。

  胡臣瑶:我是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上,有了很多优化提升。最开始时,我与村民交流总会脸红心跳,甚至不知道说些什么,如今已能非常自然地与村民聊家常。另外,我的工作本领也不断增强,从最开始的“一问三不知”,到现在能撰写并发表宣传稿、策划活动、担任村史馆讲解,同时也能承担恢复耕地补足、推动农文旅发展等工作,逐渐成长为乡村工作的“多面手”。

  綦婷:我的文字功夫和“嘴上功夫”都有了很大长进。我主动学习跟进了各项政策文件,每月坚持撰写网评、新闻稿、建言献策等,不仅在多个媒体平台发声,撰写的案例还入选县级典型案例,我也荣获云阳县“十佳通讯员”称号。我还变身为一名“基层宣讲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微宣讲等各类宣讲活动中,通过案例分享与生动讲述,与群众建立起良好互动。如今,我已一改当初与他人交流时的局促模样,成为善于与群众沟通的“E人”。

  叶宇:初到基层开展工作时,大家笑称我是村书记的“跟屁虫”,现在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不管是回应群众诉求、协调邻里矛盾,还是开展政策宣讲,这些都不在话下。做好基层工作需要“十根指头弹钢琴”。一年多来,我找到了及时协调、分类处置、复盘总结等一系列“秘诀”,对我的工作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临时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向上生长 心得妙招

  主持人:在经历中成长、在总结中进步,很高兴看到你们解锁“成长密码”。请你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走好选调之路的心得。

  胡臣瑶:到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有哪些?怎样才能不虚度?我认为走好选调之路,首先要认真答好这几个问题。我的几点思考如下:一是要沉下心来学习,持续夯实理论基础、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肯干事,一方面要放低姿态,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想法,围绕难点、痛点、堵点“把脉问诊”;另一方面要勤于奔走在田间地头,把专业知识技能的优势落到实处,帮助村民筹集资金、获取项目、搭建平台、解决技术难题,真正让村子“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李琳:我与胡臣瑶有着类似的感受,我认为,首先要把村里当家里、待村民如亲人,才能用耐心讲好每项政策、用热心听到每个问题、用“绣花功夫”办好每件事情;二是要活用特色资源,发挥数字经济和特色产业乘数效应,深挖“土”资源、发挥“特”优势、提高“产”效益;三是要始终以“破石而生”的信念,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在细微处下功夫,做到“心贴心”为百姓解忧、“环扣环”为百姓服务、“实打实”为百姓办事。

  綦婷:基层工作情况复杂、事情繁琐,或多或少也会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我认为,走好选调之路要将奋斗常态化,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涂”,在大风大浪、急事难事中练胆魄磨意志,做到无论事有多难,都能从容应对、展现作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若想不虚度在基层锻炼的两年时光,一定要多去“田间地头”、多坐“炕头板凳”,凡事多为群众考虑、处处多为民生牵挂,将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做到“心中有群众,脚下有力量”。

  叶宇: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我感觉到,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要向“书”学知识,不能浅尝辄止,要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工作、生活;要向“人”学知识,向单位里优秀的同事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经验方法,也要向群众学习蕴含在老工艺、老传统中的无限学问。我们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务必也要学在基层,永葆谦虚好学、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朱亭亭 刘兴华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