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乡雪莲果种植户正在采摘熟果。(三塘乡党委供图)
每年7月至次年2月是雪莲果收获的季节,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三塘乡连绵的红土地上,农民们三三两两配合劳作,挖掘、装箱、搬运……
五颜六色的纸箱里,装满了硕大饱满的“土疙瘩”,远看其貌不扬,拿起一个削去皮,晶莹剔透的蜜色果肉便露出真容,轻咬一口,丰沛的汁液在口腔中四溢开来,对于劳作了一天的农民来说,真是难言的甜蜜滋味。
泸西县三塘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乡镇,全乡海拔范围为820米至2459米,通气良好的红壤土、沙壤土,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以及空气湿度较高,这些都为雪莲果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2018年,我放弃外出务工回到了村里,那时大部分村民都以种植马铃薯为主,总体利润较低。经过多方考察,我选定种植雪莲果,从一开始的十余亩,到如今的八十余亩,许多村民也跟随我加入了雪莲果种植的行列。”三塘乡连城村村“两委”委员、雪莲果种植大户赵鹏程说道。
在三塘乡,村“两委”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带头种植雪莲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从零星散户种植到大规模种植,到如今,全乡雪莲果种植面积已达20000余亩。近年来,涌现出赵利中、陈光才、赵鹏程、谭志亮等多名党员种植大户,示范带动一批批农户发展雪莲果和高山蔬菜种植,实现家家有本“致富经”。
“销售商品,品质是关键。”三塘乡连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树华侃侃而谈,“我们每年会组织种植户们与隔壁文山市、陆良县等地的雪莲果种植户进行换种,以确保种苗不老化。同时引导当地的雪莲果种植户全部采取隔年轮作的模式,一年种植雪莲果,一年种植其他作物,有效防止了土地养分逐年流失,避免了重茬或多茬,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在种植户们细心呵护下,高山雪莲果品质有了保障,被销往全国各地。
农作物品质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种植技术,在全乡雪莲果种植面积最大的连城、阿定两村,村党总支按照“立足主业、一社一品、实体支撑、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以“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成立雪莲果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县供销社合作,由供销社协调、帮助、指导,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途径。
针对雪莲果这类优势、特色种植业,县供销社邀请相关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群众种植养殖水平,加强本土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开展雪莲果种植各类培训8期600余人。
雪莲果的种植、采收,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种植户大多要请工人来帮忙。谈到雪莲果产业对村民就近就业的影响,种植户赵鹏程说道,“平均每亩雪莲果每年要请6到8个工人,工资130—140元每天,对农闲期的村民们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去处。”2024年以来,全乡雪莲果用工需求达6万余人次,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年预计增收3000余万元。
雪莲果其貌不扬却富含营养价值,三塘乡党委与种植户们携手“拨开云雾见真容”,让“土疙瘩”也能酿出致富“甜蜜”。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李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