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创业”以及“合作社”,这三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类村官新闻报道里。但从实践看,大学生村官在自主创业及创办、领办合作社的过程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准备不足。想创业,但怎么选项目?如何申请小额贷款?想办合作社,但如何立项?怎么协调村民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让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农门的大学生们迷惑,造成有劲使不出来的尴尬。
二、恒心不够。虽然多数村官到村任职前都有创业或办合作社的想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是有想法没做法、有理论没经验,碰了几次壁后,便产生畏难情绪,于是只好放弃创业梦想。
三、不接地气。有些大学生村官被长期借调在乡镇工作,尽管获得了更多了解政策的机会,也赢得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减少了与村民接触的机会,成了乡干部眼中的村干部,村干部眼中的乡干部,丧失了群众基础,想在村里创业,难度大大增加。
针对上述三种原因,如何破解村官工作中的诸多难题,让大学生村官能迅速成长为熟悉农村基本情况、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我觉得最实际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培训上下功夫。
一、岗前培训夯实基础。岗前培训可能是很多大学生村官,特别是从城市来的大学生村官第一次了解农村的窗口,因而格外重要,此类培训应该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紧密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实际,聘请专家围绕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农村实用案例、农村基本政策、农村实用公文写作、现代远程教育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让大学生到村任职后工作能快速上手;二是注重心理培训。大学生村官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入基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中心理上的转变至关重要。在岗前的心理辅导中既要鼓励他们追求梦想,也要适当地给他们“泼泼冷水”。岗前培训就是学校和社会的缓冲区,只有提前让大学生村官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三是引导大学生村官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大学生村官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其有意识地锻炼基层工作能力,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探索村官与合作社对接新思路。常规的创业思路是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但是现实中往往因诸多原因成功率不高,如何提高成功率?或许可以尝试逆向思维:在县一级大学生村官培训时,组织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具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结成帮扶对子,由合作社激发村官创业灵感,带领村官成长,让村官了解创业基本模式。村官带着思路回村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村民所需、所盼开始创业,这样可增强创业项目选择的可行性。合作社有着群众基础牢、特色项目多的特点,让村官进入合作社学习,不但有益于村官了解合作社的创建及运行机制,更便于村官从中寻找可行项目。当前很多合作社都面临技术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困难,大学生村官与合作社对接,取长补短,不失为一种“互利双赢”之举。
三、鼓励村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论坛。目前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及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充分利用此类平台及资源,鼓励大学生村官走出去、拓宽视野,把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