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6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选聘到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当“村官”。父母过去都在农村插过队,他们认为农村可以让我学会吃苦,迅速成熟起来。所以,我毕业的时候,父母都“怂恿”我去农村锻炼。
来到农村,我首先琢磨的是怎样尽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并很快找到了突破口——认亲,拜村里德高望重的宋德富为干姥爷,并在他的指点下,很快融入了农村生活。
我想踏踏实实干上一番事业。于是,就着手调研村里各方面情况。我发现西山沟村家家会种葫芦,旋葫芦技术堪称一绝。通过上网查资料,结合村里基础条件,我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发展葫芦产业,激活民俗旅游的构想。
没想到,这一思路却遭到村委会反对。村干部们担心有风险,万一让群众大面积种葫芦卖不出去怎么办?第一次“吃瘪”的我并没有放弃,多次找镇村领导进行沟通。没想到,调研报告受到了镇领导的肯定,他们出面找村委会商量,还同意给村里一项优惠政策:村民每种一棵葫芦,补贴一元钱。
由于政策的导向作用,全村人很快就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葫芦。为了打出市场知名度,我积极联系电视台农业频道和旅游栏目,推出多期专题节目,宣传村里的特色葫芦产业。一传十、十传百,西山沟村的葫芦出名了。经销商、游客纷至沓来,每到周末,村里就跟赶集一样热闹。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亲切地称我为“葫芦妹”,我在小山村里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2009年8月任期期满后,我考上了公务员。因为我有宣传特长,被组织上分到昌平区委宣传部工作。从3年的村官经历中,我领悟到了两个很朴素的道理:首先,到农村工作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学会尽快融入农村生活,和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总是将自己封闭在小天地里,那永远会和村民之间隔着一道墙。其次,不妨打开视野,研究村里有何特色项目,有何资源,已经开发的就积极参与其中。虽暂时没有人关注,但拥有广阔前景的项目,试试扮演一下“开荒牛”的角色,在实践中展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