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以校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走出校门。即便当时有更好的工作,可我却坚信下乡做村官是人生的崇高选择。就这样,我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准备开创一番事业。
从来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我第一次到村时,心中不是激动、不是沮丧,而是震撼——我惊讶于眼前破烂的房屋、泥泞的道路——这就是我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吗?震撼之余,内心萌生了一丝悔意。但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困扰我的是,这样一个贫困农村,老百姓会接受我吗?他们希望我做些什么,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就这样,我怀揣着许许多多的问号,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
融入农村谈何容易?刚到村里,大家看我是个城里孩子,觉得我什么都做不了。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让我不知所措,我想尽办法跟村民们沟通,但收效甚微。大家虽然表面上对我很客气,但却不给我活干。
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我每天住在村里,我要让村民们知道,我能够在农村生活,我能吃苦,我不是花瓶。在村里住,村委会不开伙,每天吃饭成了问题,我每周回家时就买来一星期的菜,有时候买些干粮、方便面什么的,自己在村部用取暖的炉子烧饭。农村的夜黑得特别早,也特别长,家家户户很早就熄灯睡觉,四周漆黑一片。我一个人在村部,没有电视,刚开始也没有电脑……我哭了,涌上来一肚子委屈:我是不是选错了道路,是不是不应该来到农村?如果当初能听父母、朋友的话就好了,干什么不比干这个强呢?但转念一想,不正是因为农村生活工作环境艰苦才能锻炼人嘛!更何况这些小小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我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认准的事,就要把它做好。父母也从当初的不理解改为支持、鼓励我,我必须要坚持下去!
就这样,我继续坚持着,整理农家书屋,和大家一起扫雪,我所做的点点滴滴被村民们看在眼里,慢慢地被大家接受了,他们亲切地叫我“小博”。两年多来,我帮助村民铺路,修自来水,安装路灯,兴建书屋,建设文化广场,栽种果树,绿化村容等等,做着这些改善民生的实事,让我觉得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是宝贵的,有意义的。
这两年里,我的自信心一点点地确立起来。刚开始,每当亲戚问我父母我在干什么的时候,我感觉那是父母最尴尬的时候,似乎我给他们脸上抹了黑。同学聚会是我最不愿意参加的,大家每每问到,最近干什么呢,同学们都在说自己不同寻常的成绩,我却只能说我在农村呢,他们就会替我唏嘘遗憾。然而,两年来,大家从开始的反对,到越来越支持,再到最后以我为荣。每个人对我当村官的认识与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时常在想,农村工作经历给了我什么?我这样的付出值得吗?渐渐地,我有了答案。
2012年夏天,作为辽阳市唯一的一名代表,我被评为辽宁省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这使我既激动又有压力。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我能做的,但组织上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信念,也激发了我为村民多做好事、多做实事的热情。2013年9月,我被选为罗大台镇副镇长,村民们深情地对我说:“你要走啦,真舍不得你啊!”一句“真舍不得你”,让我顿时留下了眼泪。是啊,我又何尝舍得他们呢?一句“舍不得”,是对我村官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最高评价。
村官经历成了我感悟生命的触角,即便我只探寻了生命一个小小的角落,也足以让我以后在大千世界中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