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4年让人们认识到,雾霾不再是北上广深的专利,走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雾霾还是阴魂不散、如影随行。面对雾霾,让人们第一次普遍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
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大热,有人质疑她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不免有避重就轻之嫌,毕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雾霾的严重已人所共见,其危害谈不上谈虎色变,也几乎人人心中有数。之所以在网络上热播,是因为她把人们对雾霾的感性诟病,用数据分析和深度采访后以理性的纪录片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直指雾霾源头、成因及危害。
我曾庆幸,作为一名村官,任职村虽然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这里山清水秀,至少能健康地偏安一隅。然而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的山区也未能逃脱雾霾的光顾,它在一点一滴地蚕食着人类的健康。雾霾让天空蒙尘,也应让人类蒙羞。
记得中学的政治教科书曾反复提及,“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回溯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治污力度远不及发展速度,污染与发展同在。“亡羊补牢,时犹未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之路上环境污染的恶性事件历历在目,应当引以为戒,同时我们更应学习他们成功转型的经验。我们可能也走了老路,但我们不能入歧途,这是高速发展的代价,还要用发展来解决。
过去的一年里,路上的车更多了,但新能源动力汽车行业正冉冉升起。家乡县城到市里的公共汽车,从烧油的变成了用电的。过去的一年里,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3.8%,但其中可再生资源发电占比提高。任职乡的白色“大风车”嗡嗡地转着,向华东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电力,光伏产业投资正在洽谈中。过去的一年里,秸杆禁烧的鏖战让人彻夜难眠,但农民们“不烧秸杆”的观念正在增强。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农村家庭做饭不再使用柴草,为治霾添砖加瓦,这也是发展之花开出的果实。
站在穹顶之下,不下雨的天气,我希望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即使天阴雾罩,也请让我相信,那是雾不是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