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这里,是我的另一个家
2018-10-12 09:51:00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在村部值班,窗外传来台风“山竹”的呼啸声,手机嗡地一声推送了一条信息,“来到后垅村任职已经412天”。

  后垅村,原本是一个从未到过也从未听过的名词。

  2017年7月31日,伴随着一场夏季常有的阵雨,我来到这个海云山下的村子。跟我印象中的农村有很大不同,一路看去,村里早已铺上了环村水泥路,通往村子的大路两边,还铺设了人行砖道、竖起了路灯、种上了绿植。雨中,路上只有三三两两去地里干活的阿叔阿婆,静谧又安详。来到村部,村两委干部们早已等候多时,没有令人尴尬的过度热情,只有亲切的问候和一杯热茶,让初来乍到略显紧张的我,在这个下雨的午后放松下来。

  时间悄悄流淌,当我逐渐适应了后垅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了大家亲切地称呼我“小郑”后,后垅村又成了一个动词。

  当年10月,作为扶贫工作监督员,我和镇纪委书记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垅村一共有9户贫困户,除一户因病致贫外,其他都是年老、膝下无儿无女贫困户。以前,我只是隔着电视屏幕关注贫困家庭,那天,当我走进仅有十几平米、堆满“破烂”的屋子,看到古稀之年的儿子带着近百岁的老母亲蜷缩在房间一角时,我无法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到村3个月,我曾经抱怨过工作的繁重,怀念过都市的繁华,只是当老人家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时,手心传来的温度让我忽然觉得,我是该来到这儿,是该成为一名走到农村一线的村官,是该在此刻紧握老人的手,把我的温暖传给她……

  大风不断敲击玻璃,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当下。2018年的日历已经撕掉近四分之三,后垅村渐渐成了一个代名词,它是工作地,也是我的另一个家。

  现在的我早已习惯骑着小电驴在家和后垅之间往返,打理后垅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今年恰逢农村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年,我也有幸在支部换届中从书记助理“荣升”为村党支部委员,怀揣党员群众的信任,我必将不忘初心,将满腔热忱奉献给后垅村。

  (作者为福建省漳浦县旧镇镇后垅村大学生村官)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郑雯婕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