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组工在线> 正文
江苏省涟水县“三举措”助大学生村官“早成才”
2012-12-03 16:22:00

  江苏省涟水县按照“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前途”的要求和“感情留人、事业留心、创业留根”的工作思路,遵循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致富百姓、奉献社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持续给力,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搭平台。一是及时把握工作动态。工作中紧紧贴近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涟水实际,准确把握全县大学生村干部思想脉搏、工作动态。县委常委会先后围绕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免担保贷款、提高生活待遇和集中培训等18个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各项措施,为他们快成长、早成材提供了不竭动力。二是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县委组织部和县人社局围绕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全过程,进行深入调研,并根据上级政策和形势发展,对县里出台的《关於加强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等8个政策文件进行梳理,逐个进行修改完善,使其配套衔接,形成体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打造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养的“涟水模式”。三是注重发挥整体合力。工作中,注重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先后开展了县人大代表与大学生村干部牵手创业活动、大学生村干部社体工程、选派大学生村干部特别科技助理、选聘村建规划指导员、法官 大学生村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法律宣传教育、离退休党员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牵手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为大学生村干部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

  开拓思路,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建制度。一是科学启发引发展。定期组织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信心。通过成立创业咨询团,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开设SYB讲堂,编印《大学生村官创业手册》等形式,引导他们选择适合初始创业的项目﹔通过安排创业能人担任“创业辅导员”、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结对联系等方式,及时为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开辟通道促发展。县委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贷款贴息。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富民 阳光育才”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10万元贷款免担保,解决贷款“授信难”问题。对兴办的工业项目在厂房租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发放创业服务绿卡,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实行“一条龙”服务,免收一切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借助外力帮发展。针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初缺乏管理经验的问题,采取选派到县内重点企业挂职、到企业现场点评、帮助设计管理流程等形式,为他们学习经营管理经验牵线搭桥。石湖镇大学生村干部王坤和李珞,共同投资180多万元创办东兴肉鸽养殖场、太和食品有限公司,他们到县开发区广梅制衣有限公司挂职学习后,借鉴挂职单位的成本管理经验,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今年产值可达630万元。

  树好导向,为大学生村官成长畅通道。一是多方设岗提升能力。立足多渠道培养、多岗位磨炼,着力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对分管的村务管理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轮换,让他们掌握农村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采取跟班学习、兼任职务等 “一人多职”的办法,丰富他们的工作阅历,帮助学会“弹钢琴”。先后选派38人到经济开发区、信访、城建、环保等部门短期学习,选拔部分同志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乡镇村建规划指导员和乡镇特别科技助理,让他们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中长见识、增本领。二是多向激励树立信心。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考、党员发展和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注重向大学生村干部倾斜。每年都拿出一批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公开招录,先后有15名同志考取公务员,12名同志被事业单位录取,另有26名同志被企业、县外有关单位录取。每年都开展“十佳大学生村干部”评选,在全县目标考核兑现大会上给予表彰奖励,并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优先推荐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培训和表彰,并积极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先后有89人次受到县以上表彰,86人在涟水加入了党组织。三是多途使用培养人才。遵循大学生村干部成长规律,在大学生村干部使用上,坚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观念,在坚持干部政策的前提下,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遇。近年来,先后有12人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1人通过公开选拔走上团县委副书记岗位,在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中,通过差额选拔,5人进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15人被列为乡科级后备干部。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