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佳县立足大局,着眼长远,始终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的高度,审视、谋划大学生村官工作,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家孩子来关爱、当成优秀人才来服务、当成后备干部来培养”,合理选派,精心培养,创新机制,大胆使用,全力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合理选派,岗前培训,使其“下得去”
在认真了解每名新任村官的专业特长、兴趣特点和拟任职村的立地条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坚持“本地生源就近聘用、公路沿线村和乡镇驻地村优先选派、服务农村兼顾乡镇锻炼、全县总体平衡”的原则,将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适合本人特点专长的村任职,尽量做到人岗相宜。扎实开展岗前培训,采取办班培训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各级领导、专业人才、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官传授方法技术,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帮助其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共选派260人次参加中、省、市组织的培训,县上先后举办新任村“两委”成员等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班5期,累计轮训大学生村官141人次。
增强沟通,保障待遇,使其“待得住”
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谈心制度,做好思想引导,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多数乡镇实行村官与机关干部“生活待遇、办公条件、培养教育”三等同,配置办公电脑,免收伙食费用,着力优化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环境。每年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联谊会,引导他们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建立“村官之家”QQ群,为每名大学生村官订阅《大学生村官报》,畅通交流渠道。不折不扣落实经济待遇,按时按月由县财政局制卡实名发放生活补贴。全面落实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四险”,统筹配足县财政配套资金,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经济顾虑,确保他们能安心工作。
帮传促带,强化锻炼,使其“干得好”
县委建立“县级领导、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驻村干部和农村‘两委’负责人”5+1帮带培育机制,给大学生村官传授实践经验,培养务实作风。坚持工作日志批注制度,引导他们认真记录、及时总结,提升写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搭建展示才华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参与演讲、征文、论坛、文艺等活动,使工作与生活相得益彰,展示自我与提升能力齐头并进。获得全市两届大学生村官辩论赛冠军,2014年联合团县委拍摄了四部以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为主题的微电影,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的干劲。注重实践锻炼,按照“在村工作为主、多岗位锻炼为辅”的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信访维稳、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约70%的村官在乡镇兼职锻炼,已成为乡镇工作的骨干力量。强化考核激励,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规定部内人员下乡时要对村官“是否到岗必查、发现问题必报”。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严格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将他们的年生活补贴10%纳入绩效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竞选进入村级班子,2011年村级换届中,全县有89名选任为村“两委”成员,占到在岗村官的76%,其中33名担任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使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4.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3.1%,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比率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担当各级各类代表,有21名当选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已经开始有序参与全县政治生活。注重选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县近年来共评选表彰58名优秀村官,10名“十佳大学生村官”,有6名还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
大胆使用,组织引导,使其“流得动”
加大提拔使用力度。县委创新推行了“一述两推三考四加”(“一述”即述职演讲,“两推”即大学生村官服务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民主推荐,“三考”即笔试考试、实绩考察和廉政考试,“四加”指年度考核、获得荣誉、任职职务、工龄等四个加分项目)的公开选拔办法,从任职满2年且年度考核在称职等次以上的村官中,三批次选拔10名同志担任乡镇、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干部,拓宽了基层党政干部选任渠道。县委组织部随时搜集各级发布的各类招考信息,组织相关考前培训,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几年来,有78人通过考录转岗转任,转岗率达到41%。其中提拔使用10人,考录选调生、公务员14人,考录事业单位41人,考录国有企业11人,自主择业1名,考研深造1名。同时积极联合扶贫、人社等部门的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店镇三岔沟村村委会主任办起了土鸡养殖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佳县大学生村官的经验做法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大学生村官网》《当代陕西》等新闻媒体都进行了相关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