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三好同建”绘就红色美丽村庄新图景
2023-09-19 16:3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刘相 王飞林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1年以来,贵州省黔南州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建设质量好、运营管护好、作用发挥好的“三好”目标,系统化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高质量建成瓮安县下司社区、荔波县板寨村和水浦村、罗甸县凤亭村4个红色村,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围绕“工程质量好”,强化项目实施组织保障

  注重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委统筹推、部门协同推、专班靠前推的思路,州委专题听汇报、作安排,将试点建设纳入州委“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党建成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县(市)党委书记包点亲身抓、组织部长定点具体抓、乡镇党委书记一线抓。统筹发改、财政等19家州直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会议调度、实地指导、暗访督查督导推进任务落实。整合资金7500余万元支持试点建设,协调13家省州县国企结对定点帮扶试点村,动员民营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试点建设。建立项目进度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从州县组织部门抽人组建专班全程调度,对滞后项目实施挂牌督战。

  立足村庄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根据资源特点,依靠省级城乡规划设计院的技术支撑,综合当地群众意见建议,找准村庄建设发展定位,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多规合一”。比如,下司社区打造红色组织引领、红色教育培训和文化传承示范村庄;板寨村打造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现代农业生产、红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特色村庄;凤亭村打造“红色文化+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的集镇融合类村庄。

  聚焦工程质量抓实施工管理。在每个试点村成立项目指挥部,对每个项目进行倒排工期、实行挂图作战,每村同步配备乡村规划师、乡村营造师、乡村监督员、产业指导员、党建指导员“5人小分队”,具体抓实审批服务、技术指导、施工管理、资金监管等全链条管理。同时,采取业主单位照标验收和州县评估组对标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试点项目建设标准逐项“过筛子”,有力确保工程质量。

  围绕“运营管护好”,夯实试点村庄治理基础

  建堡垒,把组织基础夯实。明确专人盯专人督,按照“双好双强”标准扎实做好试点村“两委”换届,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年龄、学历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同步规范建设共青团、妇联、民兵等11个配套组织。按照“1+2+N”帮扶力量配置,分别从省应急管理厅、州文旅局、州林业局等单位选派懂项目管理、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定向驻村,撬动帮扶部门资源为红色美丽村庄运营管护提供专业支持。

  织网底,把基层治理抓细。完善“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构架,在试点村划分村民组网格38个,设立网格党小组21个,实施精细化管理服务。深化“组管委”自治模式,探索推行“一寨一策一清单”,将项目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统筹村干部、村民组长以及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村内设施管护。2021年板寨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创收入,把经济支撑做强。依托试点村项目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村企合作、自主经营等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让红色美丽村庄建成项目产生创收带富新效应。例如,下司社区将建成的高坎子组、宋家湾组2个智能停车场对外开放营收,年收益10万元;板寨村、凤亭村通过建成的脐橙基地项目长期为本地群众提供20人以上就业岗位;水浦村探索“红色文化研学+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康养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截至2022年底,下司社区、板寨村、水浦村、凤亭村集体经济积累分别达114万元、159万元、20.37万元、35.87万元。

  围绕“作用发挥好”,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要求,修缮猴场会议纪念碑、中共蛮瓦支部陈列馆、黎明关遗址等红色遗址6处,组织党史、文旅等部门挖掘了“猴场红军鞋的故事”“红七军联络员姚崇周”“投奔红军布依族青年姚吉安”“7户人家以生命财产为黄举平担保”等28个红色故事,编写了《红军四过瓮安青少年读本》《红七军在荔波》《中共罗甸蛮瓦特别支部专辑》等文艺作品。

  培育打造好“红色讲解员”。着眼于讲好红色故事,通过本村选拔一批、部门选派一批等方式,把熟悉当地红色故事、具备基本讲解能力的人选拔出来,采取课堂教授与实操锻炼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一支专业红色故事讲解员。目前已建成的4个红色美丽村庄共培养能独立承担讲解任务的“红色讲解员”20名。

  组织开展好“红色教育”。充分运用红色美丽村庄的“红底子”“红故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及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到试点村参观遗址遗迹、重温入党誓词和开展党史学习研讨,使红色美丽村庄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2021年以来,全州4个红色美丽村庄共接待各级党组织入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34万人次。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