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落实这些重要要求,需要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进一步优选乡村生态产业,加快培育高效发展新动能。近年来,苟坝村锚定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样板目标,围绕“生态苟坝·和美红村”定位,以纳入“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村级党组织政治优势,探索推出支部引领、企业带领、队伍创优、品牌创效“双领双创”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苟坝村一角。(苟坝村委会 供图)
一、基本情况
苟坝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马鬃岭山脚,辖18个村民组,965户3761人。过去,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苟坝村集体经济还未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中跳脱出来,产业多以中药材、水稻、辣椒等散户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不完善,红色资源利用不足,旅游业开发进程缓慢,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掣肘。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此召开了著名的苟坝会议,2021年,苟坝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两委”以此为发展新契机,依托苟坝会议红色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展辣椒、中药材等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与红色培训、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短短数年间,苟坝村的中药材、红色教育、旅游民宿等产业便蓬勃发展起来。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5万元,积累总量达132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32元。
苟坝会议会址。(苟坝村委会 供图)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支部引领,夯实产业基层基础。一是精准谋划定方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统筹功能和支部书记带头作用,依托优质生态环境和红色资源,结合村民种植习惯,在深入考察调查、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发展杜仲、黄柏等中药材为主,以辣椒、“稻+”等种植业和红色教育培训、民宿旅游等文旅业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7300亩,辣椒、“稻+”等2600亩,开办民宿、餐饮等业态16家。二是组织覆盖强统筹。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基础上,以地缘、人缘、产业等为联结点,联合花茂村、土坝社区、枫元村建立联合党委,实现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整体推进。坚持将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聚焦产业发展所需,成立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培养青年农民党员,逐步形成“村党支部+非公企业党支部+党员”的组织架构。三是协调联动融资金。用好用活“多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和挂帮企业,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20万元、各级帮扶资金150万元,采取“四议两公开”方式,整合集体经济自有资金40万元,强化各类资金统筹力度,实施杜仲密植矮化1082亩,建设中药材加工厂、农特产品仓储中心、产业融合服务中心、乡村民宿改造等项目4个,持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二)强化企业带领,延伸产业上下链条。一是引育企业促发展。坚持“龙头”带动,聚焦中药材、辣椒等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产业招引、重点培育等方式,引进和成立遵义酬勤禾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播州区黔正容源种养殖有限公司、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合作社)4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等服务,推动农户增种中药材、辣椒等930余亩,解决群众就业难题240个,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更足。二是组建联社聚合力。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等方式,成立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村“两委”成员和联合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升联合社实体化、规范化运行水平。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折资、现金入股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推动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业态深度融合,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截至2024年6月,集体经济联合社成员已达960户,带动户均增收1200元。三是订单协议优合作。实行订单生产,持续推广“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模式,与区沃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合作关系,聚焦辣椒、水稻、高粱等产业,组织企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群众三方协商签订收购协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024年,签订高粱、辣椒、水稻等种植订单1300余亩。
(三)注重队伍创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聚焦村级队伍建机制。建立集体经济收益“442”分配机制,将收益的40%用于产业再发展、40%用于基层治理和设施建设、20%用于发放村干部、产业队长等人员报酬,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报酬体系,把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考核、选任、评先评优直接挂钩,激发村干部产业发展、为民服务干事热情。二是聚焦技术人才用平台。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政策作用,围绕“一主两辅”产业规划,针对杜仲密植矮化、中药材衍生产品研发、中药材套种农作物等技术需求,加强与省级科技特派员张家春的技术交流合作。以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积极与省、市、区各级农业、林业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和项目对接,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2023年以来,开展技术实验2次,帮助解决难题3个。三是聚焦产业主体强培育。整合红村建设、乡村振兴、集体自有等各类资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合作社等培训阵地,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等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等方式,开展相关技能培训4次,先后培养高素质农民、土专家、农创客等人才12名。引导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产业发展敏锐性的乡村人才,积极参与联合社经营管理、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产业主体经营能力。
(四)聚焦品牌创效,激发产业澎湃潜力。一是打造苟坝特色品牌。依托村内红色文化资源和“杜仲之乡”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将杜仲、黄精、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纳入品牌打造范围,以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及产业大户积极参与,着力打造“苟坝记忆”“苟坝红”等特色品牌。2023年以来,累计加工销售系列品牌产品600余吨,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发展高效民宿餐饮。结合村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民宿+餐饮”双轮驱动的乡村旅游业,紧盯川渝、两湖等重点客源市场,盘活集体可建设空地、村委会老办公阵地等闲置资产和集体经济自有资金,打造高端避暑旅居民宿2家、餐饮综合体1个,引导村民自主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6家,通过租赁、承包、自营等方式,有效解决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助推集体经济高效发展。三是强化红色教育培训。创新设立红色文化传承理事会,通过课堂内外宣讲、文艺活动开展、走廊文化宣传、红色歌曲传颂等活动,培养红色讲解员1人,学校“小小宣讲员”32人,壮大红色宣讲队伍。围绕苟坝会议会址、周恩来和朱德旧居等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与旅游、文创、研学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2024年以来,开展红色教育培训8批次960人次,带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三、工作成效
(一)变“输血”为“造血”,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苟坝村通过“双领双创”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联合社+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稳固地将群众增收和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合作社)给资金、给渠道、给技术、给培训,带动群体共同发展、持续增收。截至2024年6月,累计带动240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变“分散”为“集聚”,产业实现提能增效。过去农村产业发展相对粗犷和分散,集群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项目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提高慢、带富能力弱。苟坝村通过“双领双创”发展模式,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大力发展中药材、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效能化发展。2023年,销售杜仲等中药材产品400余吨,销售辣椒、水稻等农产品900余吨,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三)变“结合”为“融合”,基层实现强基固本。苟坝村通过“双领双创”发展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党支部与各类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同唱一台戏、同使一股劲,党支部带着群众一起致富,群众钱袋子鼓了,对党组织的认可度进一步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稳固,苟坝村由此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四、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党建引领始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苟坝村在推动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培育发展产业青年党员等方式,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企业(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当先锋、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成效。实践证明,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根本政治方向,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必须坚持突出特色,找准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苟坝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突出中药材这个独特优势,把中药材提质增效作为切入点,坚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发展,实现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各地在探索发展路径时,也应坚持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激活发展活力。
(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实现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苟坝村创新“双领双创”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改革,同时建立了产业队伍奖励奖惩机制,发挥人才优势开展产品创新,依托自然环境推进高品质民宿建设,让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变得更足。实践证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推进制度机制改革,才能充分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