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场春雨过后,我不顾脚下的水洼和眼前的漆黑,纵身投入雨后春夜的怀抱,贪心地嗅着这乡村春天特有的体香,独自享受这份久违了的惬意。记忆中,上次有这种感受还是儿时在老家乡下念小学的时候。那时,每当乌云赶走太阳下起春雨,奶奶总是会捏一捏我的脸蛋,笑着对我说:春天的天气呀就像是你们这些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今时今日我又听到了同样的话,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女孩。此时此地,我是大学生村官,是大家的闺女。
在这个静谧微凉的春夜里,我感受着似曾相识的家乡般的气息,回味着属于童年独有的美好,聆听着小草悄悄破土、柳树默默抽丝、迎春花静静开放的春日细语,开始细数来到前桑园的两百多个日夜。
那是去年盛夏的一个夜晚,也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二十六个夜晚。为了尽快熟悉村庄环境、了解村况民情、适应农村生活,这天我和往常一样,在村委会会计孙叔和婶子二人的带领下,加入到了村民的广场遛弯儿、纳凉、健身活动中。经过先前多日的积累,我和经常出来走动的大多数人都比较熟络了,偶有觉得我脸生的问起来,我也会介绍自己是新来的村官,然后回答对方自己是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毕业,老家是哪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回答的多了,就仿佛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介绍程序。然而这个夜晚却有些不同,让我每当回想起来,都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记得那天,一个大叔看到我之后摇着手中的蒲扇大声问道:“这闺女是谁家的呀,我咋没见过呐?”正当我准备开展自己驾轻就熟的自我介绍时,旁边的赵大叔立刻大声笑道:“这闺女呀不是谁家的,这闺女是我们大家的!”这时在场的大叔大婶们会意后也立刻随声附和,“对对对,村官可不就是我们大家的闺女”,“是啊,闺女,你就拿这儿当自己家,有啥需要帮忙的你就和我们说”,“是啊,和我们你可别见外,有事儿别不好意思张口”,“对,来到这儿了就拿这儿当自己家,等你以后出嫁了,前桑园就是你娘家,我们都是你娘家人,没事儿多回来看看,我们随时欢迎”……在场的叔叔婶子大爷大妈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笑着,却听得我一度湿了眼眶,大家看似闲谈但却发自肺腑的一番话,给予了我这远离家乡一千六百多公里,在这个城市又无亲无故的异乡人家一般的温暖,感动得我竟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站在那儿含着泪傻笑。就在那一瞬间,我一直漂泊着的心仿佛寻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我暗自下定了决心,我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更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闺女。而我,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
大家的闺女,这短短五个字,温暖而又沉重。它温暖如大家送来我最喜欢吃的刚出锅的饺子的热度,它温暖如感冒发烧时送到我嘴边的饭菜和热水的温度,它温暖如骄阳下为我修自来水管汗水滴到地下晒到蒸发时的炙热,它温暖如每个关心和问候背后的热情,它温暖如我到前桑园后的每个点点滴滴;它沉重如残疾人专项调查时我手中为民请愿的笔杆,它沉重如征地转非工作每个环节的细致严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它沉重如我提交的每份材料和每个数据的真实度和准确度,它沉重如我脚下这片淳朴厚重的土地,它沉重如我肩上扛起的村民的信任与村官的责任。
虽然我在前桑园的时间还有很长,可我却无比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不负青春。虽然未来的一切都还未可知,可我却知道我一定会想念这里一切,不忘初心。无论将来走向哪里,扎根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在这个城市,我还有一个“娘家”,叫做前桑园,更有一群善良可爱的“娘家人”,他们就是带给我无限温暖的前桑园人。(北京赵全营镇前桑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