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古往今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招才引智中相继在落户、创业、安居、就业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拿出一系列真招实招吸引人才,释放出强烈的爱才惜才信号,“抢人大战”越演越烈。
眼下,一些地方把引进人才的数量作为人才工作的衡量标准,出现了重引轻用、盲目攀比等极端现象。有的引用脱节,忽视给予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空间,“一引了之”“束之高阁”;有的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中,没有“量体裁衣”、因才施策,人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如此,人才“引进来”又“留不住”,最终进入“反复引才而又无人可用”的死循环。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人才之道,贵在用之。只有用好用活人才,才能使其真正发挥效能、体现价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想方设法“引才”的同时,要在“用才”上下更多真功夫,立足发展大局,聚焦人才关切,千方百计为引进人才搭建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舞台,,创造适宜的奋斗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形成“引进一个、留住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
成就事业是最大的尊重,用好人才是最好的关爱。高薪、住房、医疗等保障措施只是引进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人才而言,他们最担心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在意的是成长舞台、施展空间。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类人才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与目标追求,因人施策,对症下药。要坚持扬长避短,用其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全面摸底,深入了解和掌握引进人才的能力素质、脾气性格、专业特长及其自身缺点,根据人才特点安排工作岗位,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要坚持人岗相适,用当其位。再优秀的人才,如果不在适合的岗位上,有再大的才能也发挥不出来。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等工作搭建好用才平台,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使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潜能。要建立优秀人才与乡土人才“结对帮带”机制,采取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努力培育一批适应产业结构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和“田秀才”,推动实现人才“聚合、裂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敢于打破人才流动的“坚冰”,破除学历、职称、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各类人才安心扎根、建功立业。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