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王太林:小花菇撑起人生“太阳伞”
2012-11-08 15:52:00

  金秋,沿着弯弯山路,走进郧西县涧池乡瓦屋场村大学生村官王太林的菇棚,一朵朵花菇像一把把小伞爬满了白色小袋,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王太林正和妻子忙着摘菇。有些腼腆的他,向我们述说了他艰难的创业历程——

  怀揣理想出外闯

  我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看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打小就想好好学习改变命运。2001年9月,我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市农业学校求学。毕业时,广东省好多家企业来校招聘,我很幸运地被一家台资企业录用。

  该公司是做洁具的,我被分在装配科,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各项工序都做得十分出色,受到管理人员重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公司任命为生产部装配科“现场主管”。

  但我一颗年轻的心并不安分。利用业余时间,我对街头一家卖烧饼和一家卖麻辣土豆的夫妇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投入小,每天却都有四五百元收入。2008年开始,我辞了工作在深圳租了一间门面,开始做起烧饼、麻辣土豆小吃,可是由于技术不到位和城市杜绝小摊买卖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

  回家走上种菇路

  经历两次失败,我离开了深圳,回到涧池老家。考察发现,郧西食用菌种植规模不大,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在外创业不易,在家乡种菇不是一条好路子吗?再说,我是学农出身,种菇与专业对口。

  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我就到妻子老家襄阳拜师学艺,并请师傅来家乡实地指导。

  香菇代料的主料是锯木屑,辅助材料是麸皮,所有这些原料都是家乡“富余”的资源。老家桦栎树多,过去就有村民在树林中种植过香菇,但就是产量低、质量不高、商品性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我掌握了一套熟练的花菇生产技术。

  在师傅指导下,我于去年底种了3棚花菇,目前已加工成成品干花菇300多公斤。按现在花菇市场的行情算,预计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初尝成功的喜悦,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村官意味着责任

  创业走出了第一步,更多的机遇接踵而来。

  2011年11月,我参加十堰市农民创业培训课程学习,结识了许多同行,进一步点燃了创业激情,坚定了创业信心。

  2011年底,经村民选举,我在瓦屋场村担任村主任,成了名副其实的村官,意味着我要担当更多的责任。

  花菇前景广阔。我有义务把技术传授给乡亲,帮助销售,带动他们一起做大花菇产业。目前,我已动员10多户乡亲共同种植花菇。

  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盲目向城市冲。其实,最重要的是围绕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方向准了,再加上努力实践,成功就会向你微笑!

来源:十堰日报   作者:孟帆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