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包俊鹏:幸福“鸡倌”的星光大道
2012-12-04 14:25:00

  今年26岁的包俊鹏是镇江市京口区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红旗村的大学生村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兴民绿色生态养殖合作社”社长,其养殖场面积和蛋鸡数量均为全市同行业“头把交椅”,创业项目还荣获全市第二届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二等奖,入选全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

  “这并不是我有多能干。如果没有许多部门、许多人的帮扶加服务,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感动之余,包俊鹏的行动是带着村民共同致富,同时努力惠及周边的群众。“我觉得,幸福就是创业成功了,能够努力做好回报社会的事。”憨厚的小伙子这样阐述他的“幸福观”。

  创业之初,煞费苦心调研形成效益分析

  2009年,刚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的包俊鹏应聘为红旗村主任助理。当地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村里种植的数千亩玉米,促使他萌生了筹建绿色生态养殖合作社的想法,并很快得到区委组织部以及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

  在创业之初,包俊鹏还下了一番功夫对生态土鸡养殖计划作了细致的效益分析。从他拿出的厚厚一本调研笔记中看到:9000只蛋鸡饲养150天可上市,年产蛋15万枚,饲料费用平均0.5元—0.7元/日/只,蛋鸡体重约1.6公斤—2公斤/只,市场零售价28元—32元/公斤,扣除饲料、鸡苗、疫苗、药品和5%的死亡率费用等,每500天周期可获利72万元,扣除人工工资、基础建设等费用,第二个周期便可以收回成本并盈利。初步估计,邀请15户农户参与合作社共计年盈利42万,每户可收益2.8万。

  就这样,小包带着效益分析表,一户户走访当地村民,通过宣传和讲解,14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抱团创业,这样小包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各中难题,组织部门和当地政府伸援手

  创业光有激情还不够,启动资金从哪来?包俊鹏自筹资金10万,同时联合了14户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抱团创业。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关键时刻,市、区委组织部门帮他申请了无息贷款30万。就这样,总投资60万元的“兴民绿色生态养殖合作社”于2010年底正式成立了。

  资金如期的投入,让他从心里“没底”到“有了底”;而农技部门的帮扶,则让他很快从外行变成了内行。市科协、区畜牧兽医站跟踪服务,无偿提供技术援助。平时,专家经常电话指导,遇到难题,他们还会过江上门免费提供服务。

  创业过程,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去年3月份,他们经历了饲料涨价、鸡蛋滞销的状况,一个月亏损就近两万元。积压了三四天的两万多只鸡蛋摆满了半间屋子,愁得包俊鹏寝食难安,“晚上做梦都在卖鸡蛋。”包俊鹏说,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管委会获悉此事后,及时伸出了援手,管委会还成立专门班子,帮着包俊鹏在扬州当地找市场,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不仅向当地学校、幼儿园、机关部门等单位食堂成功推销了鸡蛋,还通过多次协商,达成了与扬州禽蛋交易市场长期供蛋的协议。“这不仅解决了我当时的销售问题,也打开了今后的销路。合作社能有今天,这一步相当关键。”包俊鹏如是说。至此,合作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科学养鸡,既保护环境又带来经济效益

  合作社养鸡确实与众不同。对如何养鸡创业,小包有着自己独特的“秘诀”,那就是巧用科技人才支持。如今,“兴民绿色生态养殖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养殖鸡舍1000平方米,办公生活区280平方米。据介绍,合作社养鸡一万多只,三千只散养,七千多只笼养。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养鸡场一点臭味也没有。“我们的鸡舍全部采用发酵床养鸡,带来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包俊鹏说。据他表示,经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小包认识了发酵床专家戴网成,引进了菌土发酵床技术,利用土著菌分解鸡粪,形成营养价值较高的菌体蛋白,还能部分转化成鸡饲料。

  镇江市著名农技专家戴网诚介绍,很多人用发酵床养猪,包俊鹏用来养鸡是一大创新;他在利用发酵床技术的同时,还结合林地散养,更是一种突破,归纳起来有三点好处:一是节省鸡饲料成本;二是保护环境,形成“绿色养殖”;三是能减少人手,循环利用。此外,小包在利用发酵床技术的同时,还结合林地散养,更是一种突破。

  目前,包俊鹏的养殖场有30亩专属散养林地,鸡就在林地找虫子吃。这种鸡下的蛋也很特别,是绿色的,和普通鸡蛋相比有点小。但这种绿壳蛋营养丰富,作为礼品,销售给高端客户很受欢迎。实际上,鸡在林地散养,产量并没有笼养的高。包俊鹏说,为了品质,牺牲一点产量也值得。因为这可以保证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创业有成,小包决定更大力度回馈社会

  “事业发展了,要更大力度回馈社会。”创业成功后,包俊鹏更有自己的坚持。目前,合作社的生产和销售步入了正规。仅去年,鸡蛋销售额就突破150万元,创业初期的14户农户已初尝创业成果,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同时还为20余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包俊鹏还打算在红旗村进行土地流转。农民搬迁后,多余的土地,他准备以合作社的名义,吸引一部分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的分社,从而吸引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目前,成立分社的设想已获村里同意,计划已报园区有关部门。

  如今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小伙子已经在筹划扩大再生产,近期他将再投入20万元,在养殖场的西边,启动合作社的二期工程。工程竣工后,合作社的年产值将超200万元。“将来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了,我会更大力度地回馈社会。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也会由衷地感到幸福。”包俊鹏说。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韦轶婷  
复制本文链接